陈普及其《石堂先生遗集》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页 |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8-9页 |
| 二、基本史料与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一)基本史料 | 第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一、陈普的生平与学术 | 第13-27页 |
| (一)生平经历 | 第13-19页 |
| 1.涵养德器,刻志好学 | 第13-15页 |
| 2.志不出仕,倡学授徒 | 第15-17页 |
| 3.笔耕不辍,弘扬正学 | 第17-19页 |
| (二)交游群体 | 第19-24页 |
| 1.师承源流 | 第19-20页 |
| 2.故交挚友 | 第20-22页 |
| 3.弟子门人 | 第22-24页 |
| (三)治学特点与学术成就 | 第24-27页 |
| 1.力求创新,善于思辨 | 第24-25页 |
| 2.强调不贵文词,崇尚真知实践 | 第25-27页 |
| 二、《石堂先生遗集》的编撰与流传 | 第27-39页 |
| (一)时代背景 | 第27-28页 |
| (二)编撰意旨 | 第28-29页 |
| (三)编纂过程 | 第29-30页 |
| (四)编撰内容 | 第30-32页 |
| (五)体例特征 | 第32-34页 |
| (六)版本流传 | 第34-39页 |
| 1.藏书目录及提要著录 | 第34-35页 |
| 2.历代版本考述 | 第35-39页 |
| 三、《石堂先生遗集》的史料价值 | 第39-51页 |
| (一)存史价值 | 第39-48页 |
| 1.社会经济面貌的真实记录 | 第39-40页 |
| 2.文教风尚的鲜活反映 | 第40-42页 |
| 3.科技成果的详细收载 | 第42-44页 |
| 4.珍贵史料的补述辨正 | 第44-48页 |
| (二)校勘价值 | 第48-51页 |
| 1.与《元诗选》相校 | 第49-50页 |
| 2.与《全宋诗》相校 | 第50-51页 |
| 四、《石堂先生遗集》的史学思想特色 | 第51-61页 |
| (一)重人性的理学思想 | 第51-53页 |
| 1.三极三才说 | 第51-52页 |
| 2.心为性之郛 | 第52-53页 |
| (二)勤政爱民的理政思想 | 第53-56页 |
| 1.心有所念 | 第53-54页 |
| 2.惟则定国 | 第54-55页 |
| 3.德礼精而政刑粗 | 第55-56页 |
| (三)重井田的食货思想 | 第56-58页 |
| 1.以生为重,以食为急 | 第56页 |
| 2.少动多静 | 第56-58页 |
| 3.井田、封建、礼法制度之先也 | 第58页 |
| (四)尊礼尚才的教育思想 | 第58-61页 |
| 1.教学礼仪的重要性 | 第59页 |
| 2.才动德静 | 第59-61页 |
| 结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