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三、个案研究法 | 第15-16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基层公务员 | 第17页 |
二、调配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人职匹配理论 | 第18-20页 |
二、公务员调配中的人职匹配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公务员调配制度概述 | 第21-25页 |
第一节 公务员调配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公务员调配的制度设计 | 第22-24页 |
一、公务员调配主管部门 | 第22页 |
二、调配基本原则 | 第22页 |
三、调配条件 | 第22-23页 |
四、公务员调配程序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公务员管理机构的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一、公务员管理机构体系 | 第24页 |
二、公务员管理机构基本特征及问题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惠安县基层公务员调配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9页 |
第一节 惠安县基层公务员概况 | 第25-26页 |
第二节 问卷调查情况 | 第26-31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26页 |
二、问卷分析 | 第26-31页 |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调配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第31-34页 |
一、基层公务员流动率低 | 第31页 |
二、基层部门公务员结构比例不合理 | 第31-33页 |
三、公务员交流轮岗统筹调配力度不够 | 第33页 |
四、基层部门出现招人难留人难现象 | 第33-34页 |
五、调入与调出的双向流动彼此不协调 | 第34页 |
第四节 基层公务员调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一、传统管理思想影响 | 第34-35页 |
二、职务晋升空间有限 | 第35页 |
三、人员编制数和工作任务不能完全契合 | 第35-36页 |
四、人才顺畅流动存在现实障碍 | 第36-37页 |
五、公务员轮岗交流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诸多困难 | 第37-39页 |
第五章 优化基层部门公务员调配制度的建议 | 第39-55页 |
第一节 完善公务员管理机构 | 第39-40页 |
一、明确界定各公务员管理机构职责 | 第39页 |
二、完善公务员局的综合管理职能 | 第39页 |
三、加强公务员职位管理工作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探索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方式 | 第40-42页 |
一、处理好职务和职责的关系 | 第40-41页 |
二、优化公务员信息库“配置”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完善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 | 第42-45页 |
一、发挥市场在公务员人才资源配置的作用 | 第42页 |
二、畅通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队伍干部渠道 | 第42-45页 |
第四节 完善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 | 第45-49页 |
一、持续完善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制度 | 第45-47页 |
二、健全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及岗位流动的激励机制 | 第47-48页 |
三、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 | 第48-49页 |
第五节 优化现有的公务员队伍结构 | 第49-55页 |
一、统筹调配推进跨部门轮岗交流 | 第50-51页 |
二、实行股级干部竞争上岗 | 第51-52页 |
三、科学设岗合理分工 | 第52页 |
四、加大培训力度 | 第52-53页 |
五、畅通出口渠道完善退出机制 | 第53-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A 公务员调配管理调查问卷 | 第61-6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