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立油田沉积微相与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新立油田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2-16页 |
1.1 工区位置 | 第12页 |
1.2 工区基本地质简况 | 第12-14页 |
1.2.1 地层层序 | 第12-13页 |
1.2.2 储层特征 | 第13-14页 |
1.2.3 层间构造 | 第14页 |
1.2.4 油藏基本特征 | 第14页 |
1.3 新立油田开发简况 | 第14-16页 |
1.3.1 油田开发阶段划分 | 第14-15页 |
1.3.2 油田开发现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新立油田储层沉积相研究 | 第16-38页 |
2.1 基本沉积条件 | 第16-20页 |
2.1.1 物源分析 | 第16-20页 |
2.1.2 古气候 | 第20页 |
2.2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0-26页 |
2.2.1 砂岩成分成熟度 | 第20-22页 |
2.2.2 碎屑组分特征 | 第22页 |
2.2.3 填隙物特征 | 第22-23页 |
2.2.4 砂岩结构成熟度 | 第23页 |
2.2.5 储层储集物性 | 第23-26页 |
2.3 沉积环境分析 | 第26-28页 |
2.3.1 岩心观察 | 第26页 |
2.3.2 利用粒度判别函数确定沉积环境 | 第26-28页 |
2.4 曲流河相类型及其相标志 | 第28-30页 |
2.4.1 河床亚相 | 第29-30页 |
2.4.2 堤岸亚相 | 第30页 |
2.4.3 河漫亚相 | 第30页 |
2.5 辫状河相类型及其相标志 | 第30-32页 |
2.5.1 辫状水道微相 | 第31页 |
2.5.2 心滩微相 | 第31页 |
2.5.3 天然堤微相 | 第31-32页 |
2.5.4 河漫滩微相 | 第32页 |
2.6 曲流河三角洲相类型及其相标志 | 第32-35页 |
2.6.1 三角洲平原亚相 | 第32-34页 |
2.6.2 三角洲前缘亚相 | 第34-35页 |
2.7 辫状河三角洲相类型及其相标志 | 第35-38页 |
第三章 新立油田油砂体分布规律研究 | 第38-43页 |
3.1 油层的非均质性评价 | 第38-39页 |
3.1.1 油层的非均质形态及类型 | 第38页 |
3.1.2 扶杨油层的非均质评价 | 第38-39页 |
3.2 分时间沉积单元油层的非均质性评价 | 第39-40页 |
3.3 分区块油层的非均质性评价 | 第40-43页 |
第四章 新立油田储层综合评价研究 | 第43-53页 |
4.1 储层分类评价 | 第43-48页 |
4.1.1 储层综合评价的方法 | 第43-45页 |
4.1.2 储层类型的划分与判别 | 第45-48页 |
4.2 不同储层类型的分布特征 | 第48-53页 |
4.2.1 储层类型的纵向特征 | 第48-50页 |
4.2.2 储层的平面展布特征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详细摘要 | 第58-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