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14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1、街头官僚执法行为体现的现实性需求 | 第11-12页 |
2、街头官僚执法行为表现出的争议性 | 第12页 |
3、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对既有理论研究的丰富与发展 | 第13页 |
2、对现实治理问题的回应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一) 街头官僚基础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1、西方街头官僚概念的确立 | 第14-15页 |
2、国内学者对街头官僚概念的解释 | 第15-16页 |
(二) 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研究 | 第16-17页 |
1、赋予街头官僚足够的自由裁量权 | 第16-17页 |
2、削减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 | 第17页 |
(三) 街头官僚执法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19页 |
(四) 街头官僚执法行为选择的责任控制研究 | 第19-20页 |
1、街头官僚责任控制困境 | 第19页 |
2、街头官僚责任控制途径 | 第19-20页 |
(五) 简要评述 | 第20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文献分析法 | 第21页 |
2、个案研究法 | 第21页 |
3、深入访谈法 | 第21-22页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一) 研究视角创新 | 第22页 |
(二) 研究分析框架创新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分析框架与研究设计 | 第23-30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一) 街头官僚理论 | 第23-24页 |
(二) 行政自由裁量权理论 | 第24-25页 |
二、分析框架(过程—结果) | 第25-26页 |
(一) “过程—结果”分析框架的提出 | 第25页 |
(二) “过程—结果”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三、个案研究:广州市流动摊贩治理 | 第26-29页 |
(一) 案例选择 | 第26-27页 |
(二) 广州市流动摊贩治理过程回顾 | 第27-29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过程表现—街头官僚执法行为选择影响因素 | 第30-40页 |
一、个人因素 | 第30-33页 |
(一) 个人利益 | 第30-32页 |
(二) 个人能力 | 第32-33页 |
二、制度因素 | 第33-36页 |
(一) 政策和制度的明晰性 | 第33-34页 |
(二) 考核制度的指向性和有效性 | 第34-35页 |
(三) 监督制度的全面性 | 第35-36页 |
三、环境因素 | 第36-39页 |
(一) 领导的注意力 | 第36-37页 |
(二) 执法资源的满足程度 | 第37-38页 |
(三) 街头环境的风险和压力 | 第38-39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结果表现—街头官僚执法行为选择的结果差异 | 第40-52页 |
一、日常执法的失灵及归因 | 第41-45页 |
(一) 个人利益驱动下的“执法默契” | 第41-43页 |
(二) 考核和监督制度的弱控制 | 第43-44页 |
(三) 执法环境对执法能力的制约 | 第44-45页 |
1、执法资源不足对城管执法能力的制约 | 第44页 |
2、执法环境的风险和压力对城管执法能力的制约 | 第44-45页 |
二、专项执法的高效及归因 | 第45-51页 |
(一) 考核制度的强控制和强激励 | 第46-47页 |
(二) 执法环境的改善提高执法能力、限制执法弹性空间 | 第47-51页 |
1、领导注意力的聚焦 | 第47-49页 |
2、执法资源满足程度的提高 | 第49-50页 |
3、街头风险和压力的降低 | 第50-51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对策建议—街头官僚执法行为选择控制路径 | 第52-58页 |
一、法律控制路径 | 第52-54页 |
(一) 加强立法,有法可依 | 第52-53页 |
(二) 强化司法,畅通公众法律维权途径 | 第53-54页 |
二、管理控制路径 | 第54-55页 |
(一) 完善和发挥绩效考核制度的激励和控制作用 | 第54-55页 |
(二) 形成全面的“政府-社会”监督系统 | 第55页 |
三、伦理控制路径 | 第55-57页 |
(一) 注重街头官僚个人道德教育 | 第56页 |
(二) 加强街头官僚职业道德培育 | 第56-57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件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