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0-18页 |
| 一、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 第10-14页 |
| 1、问题的产生以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1 问题的产生 | 第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2、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3、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3.1 亚文化 | 第12-13页 |
| 3.2 亚文化群体与族群 | 第13页 |
| 3.3 对海拉尔达斡尔族的界定 | 第13-14页 |
| 3.4 族群理论 | 第14页 |
| 3.5 文化传承 | 第14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 1、采取的方法 | 第15页 |
| 1.1 访谈法 | 第15页 |
| 1.2 参与观察法 | 第15页 |
| 1.3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 2、调研点的确定 | 第15-16页 |
| 3、调研对象的选择 | 第16-17页 |
| 4、关于调研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早期达斡尔文化 | 第18-31页 |
| 一、早期达斡尔物质文化 | 第18-25页 |
| 1.1 游戏 | 第19-20页 |
| 1.2 服饰 | 第20-21页 |
| 1.3 语言 | 第21页 |
| 1.4 音乐与艺术 | 第21-24页 |
| 1.5 饮食 | 第24-25页 |
| 二、早期达斡尔族精神文化 | 第25-31页 |
| 2.1 礼仪 | 第25-26页 |
| 2.2 宗族与家庭 | 第26页 |
| 2.3 体育 | 第26-28页 |
| 2.4 年节与祭祀 | 第28-29页 |
| 2.5 信仰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海拉尔区达斡尔文化变迁 | 第31-45页 |
| 一、语言在逐渐消失 | 第31-35页 |
| 二、信仰替代 | 第35-39页 |
| 1、萨满被认为是愚昧的农村思想 | 第36页 |
| 2、新的信仰与思想 | 第36-39页 |
| 三、束之高阁的艺术 | 第39-42页 |
| 1、老人记忆里的乌春 | 第40-41页 |
| 2、广场上边跳边笑的鲁日格勒 | 第41-42页 |
| 四、逐渐被遗忘的宗族 | 第42-45页 |
| 第三章 、海拉尔区达斡尔族文化调适 | 第45-52页 |
| 一、自发性民族文化传承与调适 | 第45-49页 |
| 1、饮食概况 | 第45-46页 |
| 2、精神传承 | 第46-49页 |
| 二、宏观性民族文化调适 | 第49-52页 |
| 1、政府的重视 | 第49-50页 |
| 2、达斡尔民间组织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关于海拉尔区达斡尔族文化变迁的理论分析与讨论 | 第52-62页 |
| 一、海拉尔区达斡尔群体文化特质 | 第52-55页 |
| 1、综合分析 | 第52-54页 |
| 2、兼具传统与现代性 | 第54页 |
| 3、民族认同感与摒弃感并存 | 第54-55页 |
| 4、他民族交往屏障逐渐消失 | 第55页 |
| 二、族群认同分析 | 第55-59页 |
| 1、原生性认同减弱 | 第55-57页 |
| 2、利益性认同明显 | 第57-58页 |
| 3、符号认同 | 第58-59页 |
| 三、文化认同分析 | 第59-62页 |
| 1、文化涵化增强,濡化减弱 | 第59-60页 |
| 2、文化沉浸 | 第60-62页 |
| 结语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附录 城市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留存程度调查~(57*)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