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宗教认同的民族学研究--以四子王旗古营子堂区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22页 |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 (一)内蒙古地区天主教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 (二)天主教区域个案研究 | 第13-15页 |
| (三)天主教信仰认同研究 | 第15-18页 |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四、相关概念阐释 | 第19-22页 |
| (一)宗教认同 | 第19-21页 |
| (二)天主教(catholicism) | 第21-22页 |
| 第一章 天主教在古营子堂区的传播与发展 | 第22-43页 |
| 第一节 内蒙古天主教信仰发展历史沿革 | 第22-28页 |
| 一、初传时期 | 第22-23页 |
| 二、圣母圣心会接替内蒙教务 | 第23-25页 |
| 三、民教冲突 | 第25-26页 |
| 四、本土化进程 | 第26-28页 |
| 第二节 1929年后集宁天主教发展 | 第28-32页 |
| 一、集宁教区成立初期 | 第28-30页 |
| 二、集宁教区爱国会的成立及现状 | 第30-32页 |
| 第三节 天主教在古营子堂区的传播与发展 | 第32-43页 |
| 一、古营子堂区所在村落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 第32-33页 |
| 二、古营子堂区天主教发展脉络 | 第33-36页 |
| 三、古营子天主教信仰现状 | 第36-43页 |
| 第二章 天主教徒宗教认同的构建 | 第43-61页 |
| 第一节 天主教徒身份获得的途径 | 第43-51页 |
| 一、代际传承:家庭信仰的影响 | 第44-46页 |
| 二、横向劝化:婚姻关系的影响 | 第46-49页 |
| 三、人际说服:熟人社会的影响 | 第49-51页 |
| 第二节 天主教徒身份的界定 | 第51-61页 |
| 一、符号界定 | 第51-55页 |
| 二、思维方式 | 第55-57页 |
| 三、生活方式 | 第57-61页 |
| 第三章 天主教教徒认同的强化 | 第61-78页 |
| 第一节 仪式强化 | 第61-64页 |
| 一、弥祭撒圣 | 第61-62页 |
| 二、仪式本身的意义 | 第62-64页 |
| 第二节 磨子山朝圣 | 第64-70页 |
| 一、磨子山朝圣地 | 第65-68页 |
| 二、朝圣的意义 | 第68-70页 |
| 第三节 现代化网络媒介的应用 | 第70-78页 |
| 一、常用设备及应用软件 | 第71-72页 |
| 二、网络宗教行为 | 第72-75页 |
| 三、网络对宗教认同的强化 | 第75-78页 |
| 结论 | 第78-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附录一 问卷调查 | 第84-86页 |
| 附录二 访谈记录表 | 第86-87页 |
| 附录三 教友平凡的一天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