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 | 第10-18页 |
1.2.1 合资企业研究 | 第10-11页 |
1.2.2 自主品牌和合资自主品牌的研究 | 第11-14页 |
1.2.3 竞争优势理论 | 第14-15页 |
1.2.4 品牌竞争力 | 第15-18页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E品牌公司的背景 | 第20-24页 |
2.1 我国汽车市场概述 | 第20-22页 |
2.1.1 我国汽车发展历史 | 第20页 |
2.1.2 我国汽车市场现状 | 第20-22页 |
2.2 E品牌公司概述 | 第22-23页 |
2.3 合资自主品牌发展的条件分析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E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建立 | 第24-33页 |
3.1 品牌竞争力的研究 | 第24页 |
3.1.1 基于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评价方法 | 第24页 |
3.1.2 基于市场情况与财务状况的评价方法 | 第24页 |
3.2 E品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选择 | 第24-25页 |
3.3 建立E品牌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25-30页 |
3.3.1 构建E品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思路 | 第25页 |
3.3.2 建立E品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原则及指标内容 | 第25-28页 |
3.3.3 指标含义及标准值确定 | 第28-30页 |
3.4 汽车品牌竞争力评价方法 | 第30-33页 |
3.4.1 层次分析法(AHP) | 第30-31页 |
3.4.2 两两对比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31-33页 |
第四章 E品牌竞争力的评价与诊断 | 第33-47页 |
4.1 数据收集 | 第33-34页 |
4.2 E品牌竞争力评价 | 第34-41页 |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各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 第34-37页 |
4.2.2 E品牌竞争力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4.3 E品牌竞争力的不足与优势 | 第41-46页 |
4.3.1 E品牌车型匮乏 | 第41-44页 |
4.3.2 E品牌市场认可度较低 | 第44-45页 |
4.3.3 E品牌研究力量薄弱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提高E品牌竞争力的对策 | 第47-60页 |
5.1 改善E品牌车型匮乏的对策 | 第47-50页 |
5.2 提高E品牌市场认可度较低的对策 | 第50-54页 |
5.3 增强E品牌研究力量的对策 | 第54-56页 |
5.4 E品牌企业文化优势的巩固 | 第56-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件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