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2-26页 |
一、选题立意 | 第12-17页 |
(一) 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研究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二) 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研究的急迫性 | 第14-17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一) 研究的理论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二) 研究的实践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3页 |
(一) 中文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二) 外文文献综述 | 第22-23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一) 研究内容概述 | 第23-24页 |
(二) 创新点 | 第24页 |
(三) 难点 | 第24-2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一) 比较研究法 | 第25页 |
(二) 历史研究法 | 第25页 |
(三) 文献研究法 | 第25页 |
(四) 案例分析法 | 第25-26页 |
第1章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的基本理念 | 第26-33页 |
1.1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的基本概念 | 第26-29页 |
1.1.1 教育法制化 | 第26-27页 |
1.1.2 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 | 第27-29页 |
1.2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的基本理论 | 第29-33页 |
1.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9-30页 |
1.2.2 高等教育元认证理论 | 第30-31页 |
1.2.3 法制治理理论 | 第31页 |
1.2.4 教育社会生态理论 | 第31-33页 |
第2章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的历史演进与当代背景 | 第33-46页 |
2.1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的历史演进 | 第33-41页 |
2.1.1 萌芽期(1775年至1885年) | 第33-34页 |
2.1.2 成型期(1886年至1965年) | 第34-35页 |
2.1.3 规范期(1951年至1992年) | 第35-39页 |
2.1.4 成熟期(1993年至今) | 第39-41页 |
2.2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的当代背景 | 第41-46页 |
2.2.1 政治背景 | 第41-42页 |
2.2.2 经济背景 | 第42-43页 |
2.2.3 文化背景 | 第43页 |
2.2.4 法制背景 | 第43-46页 |
第3章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形态的现状 | 第46-61页 |
3.1 认证组织体系的法制化运行 | 第47-51页 |
3.1.1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组织机构的法制化创设 | 第48-50页 |
3.1.2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组织人员聘用的法制化 | 第50-51页 |
3.2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目标的法制化确定 | 第51-53页 |
3.2.1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目标内容的法制化 | 第51-53页 |
3.2.2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目标文本的法制化 | 第53页 |
3.3 美国高等教育资质内容认证的法制化设定 | 第53-58页 |
3.3.1 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法制化运行 | 第54-55页 |
3.3.2 高等教育院校或专业使命和目标的法制化运行 | 第55-56页 |
3.3.3 高等教育课程认证的法制化运行 | 第56-57页 |
3.3.4 高等教育条件认证的法制化运行 | 第57-58页 |
3.4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过程的法制化 | 第58-61页 |
3.4.1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环节的法制化 | 第59页 |
3.4.2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投入产出的法制化 | 第59-61页 |
第4章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的绩效与特点 | 第61-71页 |
4.1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的绩效 | 第61-66页 |
4.1.1 强化了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权威性 | 第63-64页 |
4.1.2 优化了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质量 | 第64-65页 |
4.1.3 提高了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效率 | 第65页 |
4.1.4 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规范发展 | 第65-66页 |
4.2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的特点 | 第66-71页 |
4.2.1 法定性 | 第66页 |
4.2.2 独立性 | 第66-67页 |
4.2.3 实用性 | 第67-68页 |
4.2.4 博弈性 | 第68-69页 |
4.2.5 权威性 | 第69页 |
4.2.6 资助性 | 第69-71页 |
第5章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对我国的启示 | 第71-83页 |
5.1 我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概况 | 第71-74页 |
5.1.1 我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的基本轨迹 | 第71-73页 |
5.1.2 我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的基本状态 | 第73-74页 |
5.2 我国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的局限性 | 第74-78页 |
5.2.1 行政依附性过强 | 第75页 |
5.2.2 第三方认证权威性不足 | 第75-76页 |
5.2.3 法制保障相对薄弱 | 第76-77页 |
5.2.4 官民评估发展不平衡 | 第77页 |
5.2.5 传统文化排斥 | 第77-78页 |
5.3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法制化运行对我国的启示 | 第78-83页 |
5.3.1 提升和强化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的社会意识 | 第78-79页 |
5.3.2 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认证的法制化运行体系 | 第79-80页 |
5.3.3 转换各级政府的法制化角色 | 第80-81页 |
5.3.4 设置专门认可机构 | 第81页 |
5.3.5 规范和严化高等教育认证法制化运行过程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