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酒店员工应对方式、心理和谐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6页
    1.1 工作倦怠第12-19页
        1.1.1 工作倦怠的定义第12-13页
        1.1.2 工作倦怠相关理论模型第13-14页
        1.1.3 工作倦怠变量研究第14-18页
        1.1.4 工作倦怠的测量第18-19页
    1.2 应对方式第19-21页
        1.2.1 应对方式的定义第19-20页
        1.2.2 应对方式的分类第20页
        1.2.3 应对方式的测量第20-21页
    1.3 心理和谐第21-23页
        1.3.1 心理和谐的定义第21页
        1.3.2 心理和谐的结构第21-22页
        1.3.3 心理和谐的测量第22-23页
    1.4 有关应对方式、心理和谐和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现状第23-26页
        1.4.1 应对方式和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第23-24页
        1.4.2 心理和谐和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第24-25页
        1.4.3 应对方式和心理和谐之间的关系研究第25-26页
第2章 问题提出第26-30页
    2.1 问题的提出第26-27页
    2.2 研究目的第27页
    2.3 研究意义第27-30页
        2.3.1 理论意义第27-28页
        2.3.2 实践意义第28-30页
第3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第30-36页
    3.1 研究框架第30-32页
        3.1.1 理论基础第30-31页
        3.1.2 模型构建第31-32页
    3.2 研究假设第32页
    3.3 研究对象第32-33页
    3.4 测量工具第33页
        3.4.1 MBI-GS工作倦怠量表第33页
        3.4.2 应对方式问卷第33页
        3.4.3 心理和谐量表第33页
    3.5 研究方法第33-36页
        3.5.1 文献资料法第33-34页
        3.5.2 问卷调查法第34页
        3.5.3 统计分析法第34-36页
第4章 研究结果第36-52页
    4.1 酒店员工应对方式、心理和谐和工作倦怠的总体情况第36-37页
        4.1.1 酒店员工应对方式的总体情况第36页
        4.1.2 酒店员工心理和谐的总体情况第36-37页
        4.1.3 酒店员工工作倦怠的总体情况第37页
    4.2 酒店员工应对方式、心理和谐和工作倦怠的差异分析第37-49页
        4.2.1 酒店员工应对方式、心理和谐和工作倦怠在性别上的差异第37-39页
        4.2.2 酒店员工应对方式、心理和谐和工作倦怠在年龄上的差异第39-41页
        4.2.3 酒店员工应对方式、心理和谐和工作倦怠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第41-42页
        4.2.4 酒店员工应对方式、心理和谐和工作倦怠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第42-45页
        4.2.5 酒店员工应对方式、心理和谐和工作倦怠在工作级别上的差异第45-47页
        4.2.6 酒店员工应对方式、心理和谐和工作倦怠在工作部门上的差异第47-49页
    4.3 酒店员工应对方式、心理和谐和工作倦怠三者间的相关关系第49-50页
    4.4 酒店员工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心理和谐的中介效应分析第50-52页
第5章 讨论与结论第52-60页
    5.1 研究结果的讨论第52-56页
        5.1.1 酒店员工应对方式、心理和谐与工作倦怠的特点讨论第52-55页
        5.1.2 酒店员工应对方式、心理和谐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关系讨论第55页
        5.1.3 心理和谐在酒店员工应对方式对工作倦怠的作用机制中的中介作用讨论第55-56页
    5.2 针对酒店行业员工工作倦怠的管理性建议第56-58页
        5.2.1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对员工进行分类,按类别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第56-57页
        5.2.2 密切关注员工心理健康状况,采取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进行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第57页
        5.2.3 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为员工营造良好的积极的工作氛围第57页
        5.2.4 注重培养员工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其心理和谐水平第57-58页
        5.2.5 引导员工采用积极的应对技巧和策略,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第58页
    5.3 本文的创新点第58-59页
    5.4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第59页
    5.5 研究结果第59页
    5.6 研究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附录第66-70页
致谢第70-72页
攻读硕士成果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少年家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干预效应研究
下一篇:父母控制与青少年未来规划的关系:行为自主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