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1.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1.1.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 | 第17页 |
1.1.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 | 第17-18页 |
1.1.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及诊断标准 | 第18-20页 |
1.1.3.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 第18-19页 |
1.1.3.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 | 第19-20页 |
1.1.3.3 心理应激障碍分类及鉴别诊断 | 第20页 |
1.1.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技术 | 第20-22页 |
1.1.4.1 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 | 第20-21页 |
1.1.4.2 认知治疗应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 | 第21-22页 |
1.1.4.3 其他治疗技术应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 | 第22页 |
1.2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的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1.2.1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产生的背景 | 第22-23页 |
1.2.2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的基本理念 | 第23页 |
1.2.3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的基本假设 | 第23-24页 |
1.2.4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的应用研究 | 第24-25页 |
1.3 家庭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综述 | 第25-31页 |
1.3.1 PTSD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患病率 | 第25-26页 |
1.3.2 青少年的自尊研究综述 | 第26-27页 |
1.3.2.1 自尊的概念 | 第26页 |
1.3.2.2 自尊的结构 | 第26-27页 |
1.3.2.3 青少年的自尊研究现状 | 第27页 |
1.3.3 青少年的自我和谐研究综述 | 第27-28页 |
1.3.3.1 自我和谐的概念 | 第27-28页 |
1.3.3.2 青少年自我和谐与自尊的关系 | 第28页 |
1.3.3.3 青少年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8页 |
1.3.4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 | 第28-31页 |
1.3.4.1 心理健康的概念 | 第28-29页 |
1.3.4.2 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及测量 | 第29页 |
1.3.4.3 创伤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 第31-35页 |
2.1 以往研究中的问题 | 第31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31-32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32页 |
2.4 研究意义 | 第32-35页 |
2.4.1 理论意义 | 第32-33页 |
2.4.2 现实意义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研究一:家庭PTSD青少年的自尊、自我和谐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 | 第35-4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3.3 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36-37页 |
3.4.1 埃森儿童青少年创伤问卷中文版(ETI-KJ) | 第36页 |
3.4.2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 | 第36-37页 |
3.4.3 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SCCS) | 第37页 |
3.4.4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 | 第37页 |
3.5 统计分析 | 第37页 |
3.6 研究结果 | 第37-42页 |
3.6.1 实验组PTSD阳性症状检出率 | 第37-39页 |
3.6.2 PTSD组与正常组的自尊、自我和谐、心理健康各维度分数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3.6.3 PTSD组创伤障碍水平与自尊、自我和谐、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40页 |
3.6.4 PTSD组自尊、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各维度的相关研究 | 第40-41页 |
3.6.5 PTSD组自尊、自我和谐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 | 第41-42页 |
3.7 结果讨论 | 第42-45页 |
3.7.1 PTSD组阳性症状检出率分析 | 第42页 |
3.7.2 PTSD青少年自尊、自我和谐、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青少年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3.7.3 PTSD青少年组自尊、自我和谐与创伤障碍水平的关系分析 | 第43-44页 |
3.7.3.1 PTSD组青少年自尊与创伤障碍水平的关系分析 | 第43-44页 |
3.7.3.2 PTSD组青少年自我和谐与创伤障碍水平的关系分析 | 第44页 |
3.7.4 PTSD青少年自尊、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分析 | 第44-45页 |
3.7.4.1 PTSD青少年自尊、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三者的正相关关系 | 第44页 |
3.7.4.2 PTSD青少年自尊、自我和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影响作用 | 第44-45页 |
3.8 结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研究二: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对家庭PTSD青少年的团体干预效应研究 | 第47-59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7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47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4.3.1 研究对象 | 第47-48页 |
4.3.2 研究方法 | 第48页 |
4.3.3 统计方法 | 第48页 |
4.4 焦点解决团体干预实施过程 | 第48-49页 |
4.4.1 团体干预前的准备阶段 | 第48-49页 |
4.5 团体辅导设计模式 | 第49-53页 |
4.5.1 团体辅导目标 | 第49页 |
4.5.2 团体辅导技术方法 | 第49页 |
4.5.3 团体辅导的操作步骤 | 第49-53页 |
4.5.3.1 第一阶段,团体形成阶段 | 第49-50页 |
4.5.3.2 第二阶段,团体成长阶段 | 第50-52页 |
4.5.3.3 第三阶段,团体结束阶段 | 第52-53页 |
4.6 研究结果 | 第53-56页 |
4.6.1 PTSD组与对照组自尊、自我和谐、创伤及心理健康的前测比较 | 第53页 |
4.6.2 团体干预后PTSD组、对照组的创伤障碍阳性检出率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4.6.3 团体干预后PTSD组、对照组的自尊、自我和谐、创伤及心理健康后测差异比较 | 第54页 |
4.6.4 PTSD组自尊、自我和谐、创伤障碍、心理健康前后测比较 | 第54-55页 |
4.6.5 对照组自尊、自我和谐、创伤障碍、心理健康前后测比较 | 第55-56页 |
4.7 结果讨论 | 第56-58页 |
4.7.1 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干预改善家庭PTSD青少年创伤程度的效应分析 | 第56-57页 |
4.7.2 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干预提升家庭PTSD青少年自尊、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效应分析 | 第57页 |
4.7.3 关于SFBT团体干预的治疗效应的几点思考 | 第57-58页 |
4.8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研究三: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个案干预研究 | 第59-79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59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59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59-61页 |
5.3.1 研究对象 | 第59-60页 |
5.3.2 研究方法 | 第60页 |
5.3.3 干预思路示意图 | 第60-61页 |
5.4 个案干预实施过程 | 第61-76页 |
5.4.1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取向的个案一干预研究 | 第61-65页 |
5.4.1.1 个案一基本情况介绍 | 第61-62页 |
5.4.1.2 个案一干预过程 | 第62-65页 |
5.4.2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取向的个案二干预研究 | 第65-71页 |
5.4.2.1 个案二基本情况介绍 | 第65-66页 |
5.4.2.2 个案二干预过程 | 第66-70页 |
5.4.2.3 个案二访谈片段示例 | 第70-71页 |
5.4.3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取向的个案三干预研究 | 第71-76页 |
5.4.3.1 个案三基本情况介绍 | 第71-72页 |
5.4.3.2 个案三干预过程 | 第72-76页 |
5.5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个案干预结果 | 第76-77页 |
5.5.1 个案干预自尊前后变化情况分析 | 第76页 |
5.5.2 个案干预自我和谐前后变化情况分析 | 第76页 |
5.5.3 个案干预心理健康前后变化情况分析 | 第76-77页 |
5.6 个案干预结果讨论 | 第77-78页 |
5.6.1 个案一结果讨论 | 第77页 |
5.6.2 案例二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5.6.3 案例三结果分析 | 第78页 |
5.7 结论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讨论及结论 | 第79-85页 |
6.1 本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 | 第79-81页 |
6.1.1 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自尊、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青少年 | 第79-80页 |
6.1.2 PTSD青少年自尊、自我和谐、心理健康的关系讨论 | 第80页 |
6.1.3 PTSD青少年创伤障碍阳性症状干预后发生变化的分析 | 第80-81页 |
6.1.4 SFBT提高PTSD青少年自尊、自我和谐、心理健康水平效能分析 | 第81页 |
6.2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6.3 本研究的创新 | 第82-83页 |
6.4 本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