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13页 |
縮略语表 | 第13-15页 |
1 前言 | 第15-32页 |
1.1 植物雄性不育概述 | 第15-17页 |
1.2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7-19页 |
1.2.1 雄性不育与脯氨酸代谢 | 第17页 |
1.2.2 雄性不育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 第17-18页 |
1.2.3 雄性不育与蛋白质代谢 | 第18页 |
1.2.4 雄性不育与膜脂稳定性 | 第18页 |
1.2.5 雄性不育与叶绿素 | 第18-19页 |
1.3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 第19-21页 |
1.3.1 cDNA-AFLP技术原理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2 cDNA-AFLP技术在植物雄性不育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 第21-26页 |
1.4.1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 第21-22页 |
1.4.2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 第22-25页 |
1.4.3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雄性不育上的应用 | 第25-26页 |
1.5 苜蓿雄性不育研究概况 | 第26-29页 |
1.5.1 国外苜蓿雄性不育研究利用现状 | 第26-27页 |
1.5.2 国内苜蓿雄性不育研究利用现状 | 第27-29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2 苜蓿雄性不育性的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 第32-6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2-34页 |
2.1.1 材料来源 | 第32页 |
2.1.2 试剂配置 | 第32-34页 |
2.1.3 接头和引物 | 第3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4-46页 |
2.2.1 育性鉴定 | 第34-35页 |
2.2.2 总R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2.2.3 双链cDNA双链的合成及精制 | 第36-37页 |
2.2.4 cDNA-AFLP体系的优化 | 第37-41页 |
2.2.5 cDNA-AFLP差异表达 | 第41页 |
2.2.6 差异片段回收、二次扩增和测序 | 第41-42页 |
2.2.7 差异片段的连接、转化和测序 | 第42-44页 |
2.2.8 差异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4页 |
2.2.9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44-4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6-66页 |
2.3.1 Ms-4和MF形态区别 | 第46页 |
2.3.2 RNA质量和双链cDNA检测 | 第46-48页 |
2.3.3 酶切产物检测 | 第48-49页 |
2.3.4 cDNA-AFLP体系的建立 | 第49-53页 |
2.3.5 cDNA-AFLP多态性分析 | 第53-55页 |
2.3.6 差异片段的回收产物二次扩增和连接转化 | 第55页 |
2.3.7 差异表达片段的测序结果和比对分析 | 第55-61页 |
2.3.8 差异片段的功能分析 | 第61-63页 |
2.3.9 差异表达片段在花蕾中的相对表达量 | 第63-66页 |
2.4 讨论 | 第66-69页 |
2.4.1 cDNA-AFLP技术体系的优化 | 第66页 |
2.4.2 苜蓿育性相关基因片段的分析 | 第66-69页 |
2.5 小结 | 第69页 |
3 苜蓿雄性不育性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分析 | 第69-92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69-71页 |
3.1.1 材料来源 | 第69页 |
3.1.2 主要试剂配置 | 第69-7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71-76页 |
3.2.1 蛋白质的提取 | 第71页 |
3.2.2 蛋白质的溶解 | 第71-72页 |
3.2.3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72页 |
3.2.4 双向凝胶电泳 | 第72-74页 |
3.2.5 染色方法 | 第74-75页 |
3.2.6 凝胶图像分析 | 第75页 |
3.2.7 差异蛋白点回收 | 第75页 |
3.2.8 差异蛋白质谱鉴定 | 第75-76页 |
3.2.9 基因注释及功能分类 | 第7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76-89页 |
3.3.1 Ms-4和MF花蕾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76-77页 |
3.3.2 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 | 第77页 |
3.3.3 染色方法比较 | 第77页 |
3.3.4 Ms-4与MF现蕾初期花蕾蛋白质银染图谱比较分析 | 第77-78页 |
3.3.5 Ms-4与MF现蕾初期花蕾蛋白质考马斯亮蓝染色图谱比较分析 | 第78-79页 |
3.3.6 差异蛋白点质谱分析 | 第79-85页 |
3.3.7 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 第85-87页 |
3.3.8 KEGG代谢途径分析 | 第87-89页 |
3.4 讨论 | 第89-91页 |
3.4.1 蛋白质提取、溶解的影响因素 | 第89页 |
3.4.2 染色形式对差异点识别的影响 | 第89-90页 |
3.4.3 苜蓿育性相关蛋白功能分析 | 第90-91页 |
3.5 小结 | 第91-92页 |
4 苜蓿雄性不育系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92-109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92-94页 |
4.1.1 材料来源 | 第92页 |
4.1.2 试剂配置 | 第92-9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94-97页 |
4.2.1 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94-95页 |
4.2.2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95-96页 |
4.2.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96页 |
4.2.4 酶活性的测定 | 第96-97页 |
4.2.5 数据分析 | 第9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6页 |
4.3.1 Ms-4和MF不同发育时期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97-100页 |
4.3.2 Ms-4和MF不同发育时期MDA的变化 | 第100-101页 |
4.3.3 Ms-4和MF不同发育时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101-102页 |
4.3.4 Ms-4和MF不同发育时期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第102-104页 |
4.3.5 生理指标间及其与基因表达量间相关性分析 | 第104-106页 |
4.4 讨论 | 第106-108页 |
4.4.1 物质代谢与苜蓿雄性不育的表达 | 第106-107页 |
4.4.2 MDA与苜蓿雄性不育的表达 | 第107页 |
4.4.3 叶绿素与苜蓿雄性不育的表达 | 第107-108页 |
4.4.4 抗氧化物酶活性与雄性不育的表达 | 第108页 |
4.5 小结 | 第108-109页 |
5 结论 | 第109页 |
6 本研究创新 | 第109-110页 |
7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6页 |
作者简介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