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水稻氮磷钾营养识别和诊断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目录第12-15页
图目录第15-19页
表目录第19-23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3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3-2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33页
        1.2.1 化学诊断方法第24-25页
        1.2.2 物理诊断方法第25-33页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33-36页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33-35页
        1.3.2 技术路线第35-36页
第二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第36-50页
    2.1 试验设计第36-37页
    2.2 图像采集及测定项目第37-39页
        2.2.1 扫描图像采集第37-39页
    2.3 图像预处理第39-41页
        2.3.1 扫描图像的背景变换第39-40页
        2.3.2 扫描图像的去噪处理第40-41页
        2.3.3 扫描图像的灰度化处理第41页
    2.4 水稻特征的获取及归一化处理第41-45页
        2.4.1 水稻叶片、叶鞘形状特征的获取第41-43页
        2.4.2 水稻叶片、叶鞘颜色特征的提取第43-44页
        2.4.3 不同尺度水稻叶片颜色特征的提取第44页
        2.4.4 特征的归一化处理第44-45页
    2.5 特征筛选第45-46页
        2.5.1 特征筛选的方法第45页
        2.5.2 特征筛选的步骤第45-46页
    2.6 机器学习方法第46-50页
        2.6.1 Fisher判别分析第47页
        2.6.2 支持向量机(SVM)第47-50页
第三章 水稻氮、磷、钾营养胁迫种类的识别第50-67页
    3.1 引言第50-5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3.2.1 研究材料第52页
        3.2.2 数据分析方法第52-5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3-65页
        3.3.1 识别特征的获取第53-56页
        3.3.2 水稻氮磷钾营养状况的模式识别第56-64页
        3.3.3 模型验证第64-65页
    3.4 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水稻不同氮营养胁迫程度的识别第67-78页
    4.1 引言第67-6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8-69页
        4.2.1 研究材料第68页
        4.2.2 数据分析方法第68-6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9-77页
        4.3.1 水稻氮营养胁迫程度的诊断第69-75页
        4.3.2 利用便携式扫描仪对水稻氮营养的诊断第75-77页
    4.4 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水稻不同磷营养胁迫程度的识别第78-86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78-79页
        5.2.1 研究材料第78-79页
        5.2.2 数据分析方法第7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9-84页
        5.3.1 识别特征的获取以及筛选第80-81页
        5.3.2 基于SVM的诊断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81-84页
    5.4 小结第84-86页
第六章 水稻不同钾营养胁迫程度的识别第86-96页
    6.1 引言第86页
    6.2 材料和方法第86-87页
        6.2.1 研究材料第86-87页
        6.2.2 数据分析方法第87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7-95页
        6.3.1 基于面向对象的钾胁迫下水稻叶片特征的提取第88-91页
        6.3.2 识别特征的筛选第91-93页
        6.3.3 基于SVM的诊断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93-95页
    6.4 小结第95-96页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第96-101页
    7.1 结论第96-99页
        7.1.1 建立了不同氮、磷、钾营养水平的水稻叶片、叶鞘形态和光谱特征数据库第96页
        7.1.2 水稻氮磷钾缺素(胁迫种类)的识别第96-97页
        7.1.3 水稻氮营养水平(胁迫程度)的识别第97-98页
        7.1.4 水稻磷营养水平(胁迫程度)的识别第98页
        7.1.5 水稻钾营养水平(胁迫程度)的识别第98-99页
    7.2 创新点第99页
    7.3 展望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9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苜蓿雄性不育性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分析
下一篇:小麦倒伏与茎秆木质素代谢的关系及其对籽粒产量和淀粉特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