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改良论文--盐碱土改良论文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绿洲土壤盐渍化遥感与近感协同监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0页
    1.0 选题背景第10页
        1.0.1 选题来源第10页
        1.0.2 选题依据第10页
        1.0.3 选题目的第10页
    1.1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盐渍化监测第12-16页
        1.2.2 多元数据融合第16-17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页
        1.3.3 可行性分析第17-18页
        1.3.4 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盐渍化监测遥感建模基本理论及原理第20-43页
    2.1 雷达遥感基本原理第20-38页
        2.1.1 雷达遥感的基本过程第20-25页
        2.1.2 RADARSET-2成像系统介绍第25-29页
        2.1.3 盐渍化土壤地表散射特征第29-31页
        2.1.4 植被覆盖地表散射特征第31-32页
        2.1.5 地表微波散射模型介绍第32-38页
    2.2 土壤电导率定量反演基本理论第38-42页
        2.2.1 电磁感应仪EM38基本原理第38-40页
        2.2.2 盐渍化土壤光谱特征分析第40-41页
        2.2.3 盐生植被光谱特征分析第41-42页
    2.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资料第43-69页
    3.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第43-46页
        3.1.1 地理位置第43页
        3.1.2 地形地貌第43-44页
        3.1.3 气候第44页
        3.1.4 水文第44-45页
        3.1.5 土壤和植被第45页
        3.1.6 人文环境概况第45-46页
    3.2 研究区土壤盐渍化成因及现状第46页
    3.3 数据获取第46-68页
        3.3.1 野外考察及实测数据第46-51页
        3.3.2 雷达遥感数据第51-56页
        3.3.3 研究区Radarsat-2影像预处理第56-60页
        3.3.4 光学遥感数据第60-65页
        3.3.5 研究区Landsat-8影像预处理第65-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研究区土壤水分反演第69-76页
    4.1 植被散射模型的选择第69页
    4.2 Water-cloud模型参数确定第69-70页
    4.3 研究区地表后向散射系数计算第70-72页
    4.4 研究区土壤水分反演第72-74页
    4.5 精度评价第74-75页
    4.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土壤电导率遥感反演第76-83页
    5.1 归—化植被指数与裸地-植被综合光谱响应指数第76-77页
        5.1.1 归—化植被指数第76页
        5.1.2 裸地-植被综合光谱响应指数第76-77页
    5.2 土壤电导率与综合光谱响应指数研究第77-79页
        5.2.1 土壤电导率EC_V与EC_H相关性分析第77-78页
        5.2.2 土壤电导率与综合光谱响应指数相关性分析第78-79页
    5.3 研究区土壤电导率遥感反演模型构建第79-81页
        5.3.1 土壤电导率反演模型第79页
        5.3.2 综合光谱响应指数计算第79-80页
        5.3.3 研究区土壤电导率遥感反演第80-81页
    5.4 精度评价第81-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六章 盐渍化监测协同反演模型构建第83-87页
    6.1 基于多元回归的盐渍化监测遥感与近感协同反演模型构建第83-84页
    6.2 模型精度检验第84-85页
        6.2.1 利用实测值进行检验第84页
        6.2.2 利用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进行检验第84-85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85-86页
    6.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7-90页
    7.1 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第87-88页
    7.2 创新之处第88页
    7.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0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第100页
主持的科研项目第100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负载型铜基催化剂在催化CO还原NO反应中性能的基础研究
下一篇:细菌跨膜电子传递过程的环境功能和电化学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