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主要贡献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机动车尾气污染概况 | 第12页 |
1.1.2 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 第12-15页 |
1.1.3 汽车尾气净化技术 | 第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1.3 论文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35-38页 |
1.3.1 论文选题意义 | 第35-36页 |
1.3.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6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第二章 CO预处理对铜基催化剂(CuO/M_xO_y/γ-Al_2O_3,M=V,Mn,Fe,Co,Ni,Zn)催化NO+CO反应的低温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 | 第45-69页 |
2.1 引言 | 第4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2.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5-46页 |
2.2.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6-47页 |
2.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47-4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8-64页 |
2.3.1 催化剂的XRD结果 | 第48-49页 |
2.3.2 铜物种在CO气体处理前后的价态 | 第49-52页 |
2.3.3 CO处理前后催化剂的H_2-TPR结果 | 第52-54页 |
2.3.4 NO转化率和N_2选择性 | 第54-61页 |
2.3.5 NO和CO原位红外光谱结果 | 第61-64页 |
2.4 小结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第三章 CeO_2助剂的分散度对CuO/γ-Al_2O_3催化剂的结构、还原、吸附和催化还原NO的影响 | 第69-83页 |
3.1 引言 | 第69-7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1-72页 |
3.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71-72页 |
3.2.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72页 |
3.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7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0页 |
3.3.1 不同体积比的醋酸与水混合液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3页 |
3.3.2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XRD,TEM,H_2-TPR,XPS,In situ DRIFTS) | 第73-80页 |
3.4 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第四章 CeO_2助剂添加顺序对CuO/γ-Al_2O_3催化剂的还原、吸附和催化还原NO活性的影响 | 第83-101页 |
4.1 引言 | 第83-8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4-86页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84-85页 |
4.2.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85-86页 |
4.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86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86-96页 |
4.3.1 CeO_2助剂添加方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86-88页 |
4.3.2 催化剂的结构的表征 | 第88-90页 |
4.3.3 催化剂表面物种性质 | 第90-96页 |
4.4 小结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101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101-102页 |
作者简介 | 第10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