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2.1 对西藏题材纪录片的研究 | 第8-10页 |
1.2.2 对“纪录片话语”的研究 | 第10页 |
1.2.3 对西藏形象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1 文本解读法 | 第11页 |
1.3.2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1页 |
1.3.3 个案研究 | 第11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1-13页 |
第2章 西藏题材纪录片发展及话语理论概述 | 第13-19页 |
2.1 西藏题材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13-16页 |
2.1.1 政治化纪录片时期 | 第13-14页 |
2.1.2 多元化纪录片的尝试期 | 第14-15页 |
2.1.3 多元化纪录片创作期 | 第15-16页 |
2.2 纪录片话语理论概述 | 第16-19页 |
2.2.1 纪录片话语的概念 | 第16页 |
2.2.2 纪录片话语的类型 | 第16-19页 |
第3章 新时期以来西藏题材纪录片的话语建构 | 第19-29页 |
3.1 新时期的话语建构(1978-1989年) | 第19-22页 |
3.1.1 话语特征:主导与扶持 | 第19-20页 |
3.1.2 个案分析:《西藏的诱惑》 | 第20-22页 |
3.1.3 多重话语下的西藏形象构建:神秘悲壮与诗意并存 | 第22页 |
3.2 转型期的话语建构(1989-2000年) | 第22-25页 |
3.2.1 话语特征:淡化与融合 | 第23页 |
3.2.2 个案分析:《藏北人家》 | 第23-24页 |
3.2.3 多重话语下的西藏形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游牧民族 | 第24-25页 |
3.3 成熟期的话语建构(2000年至今) | 第25-27页 |
3.3.1 话语特征:回归与统一 | 第25-26页 |
3.3.2 个案分析:《第三极》 | 第26-27页 |
3.3.3 话语内容:人文与自然 | 第27页 |
3.4 多重话语下的西藏形象构建:善念乐观的藏文化 | 第27-29页 |
第4章 实践作品话语表达与创作反思 | 第29-35页 |
4.1 内容阐述 | 第29页 |
4.2 话语建构 | 第29-31页 |
4.2.1 话语观念:叙事主题 | 第30页 |
4.2.2 话语策略:叙事方式 | 第30-31页 |
4.2.3 影像作品:叙事呈现 | 第31页 |
4.3 摄制过程与实践反思 | 第31-35页 |
4.3.1 摄制过程 | 第31-32页 |
4.3.2 实践反思 | 第32-35页 |
结语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