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婚恋诗的“忧伤”特征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简说 | 第13-17页 |
(一) 《诗经》婚恋诗的界定 | 第13-15页 |
(二) “忧伤”的界定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诗经》婚恋诗“忧伤”的内容 | 第17-39页 |
第一节 婚前篇 | 第17-28页 |
一、悦慕而不得 | 第17-23页 |
(一) 男悦女 | 第18-20页 |
(二) 女求男 | 第20-23页 |
二、热恋诗 | 第23-25页 |
三、失恋诗 | 第25-28页 |
第二节 婚后篇 | 第28-39页 |
一、思念而不见 | 第28-33页 |
二、爱而被弃 | 第33-35页 |
三、生死相隔 | 第35-37页 |
四、其它 | 第37-39页 |
第二章 《诗经》婚恋诗“忧伤”的原因 | 第39-53页 |
第一节 男女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 | 第39-42页 |
第二节 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 | 第42-47页 |
第三节 情与礼的冲突 | 第47-53页 |
第三章 《诗经》婚恋诗“忧伤”特征的艺术表现 | 第53-71页 |
第一节 比兴手法的运用 | 第53-57页 |
第二节 忧伤意境的创造 | 第57-60页 |
第三节 特定的抒情模式 | 第60-71页 |
一、黄昏怀人 | 第60-62页 |
二、采摘怀人 | 第62-65页 |
三、临水抒忧 | 第65-68页 |
四、登高怀人 | 第68-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