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第一章 明代戏曲批评文体概况 | 第17-39页 |
1.1 批评文体 | 第17-22页 |
1.1.1 批评文体的定义 | 第17-18页 |
1.1.2 批评文体的基本结构 | 第18-19页 |
1.1.3 批评文体的形成原因 | 第19-22页 |
1.2 明代戏曲批评概况 | 第22-39页 |
1.2.1 明代戏曲批评社会背景 | 第22-25页 |
1.2.2 戏曲文本的丰富与理论萌芽 | 第25-27页 |
1.2.3 明代戏曲批评分期 | 第27-28页 |
1.2.4 明代戏曲批评文体概观 | 第28-39页 |
第二章 明代戏曲批评文体之戏曲序跋 | 第39-57页 |
2.1 序跋类文体的探源 | 第39-40页 |
2.2 明代戏曲序跋的文体特征 | 第40-45页 |
2.2.1 灵活多样的体制 | 第41页 |
2.2.2 骈散相间的语体 | 第41-44页 |
2.2.3 情文相生的体式 | 第44-45页 |
2.3 戏曲序跋的内容 | 第45-57页 |
2.3.1 戏曲序文的内容 | 第45-48页 |
2.3.2 戏曲跋文的内容 | 第48-50页 |
2.3.3 戏曲序跋的理论阐述 | 第50-57页 |
第三章 明代戏曲批评文体之戏曲目录 | 第57-75页 |
3.1 目录类文体批评 | 第57-62页 |
3.1.1 目录的定义 | 第57-58页 |
3.1.2 目录溯源 | 第58-60页 |
3.1.3 古代戏曲目录概述 | 第60-62页 |
3.2 明代戏曲目录的文体特征 | 第62-72页 |
3.2.1 别出心裁的批评体制 | 第63-68页 |
3.2.2 简洁、准确的言语特征 | 第68-70页 |
3.2.3 “述”“评”融合的批评方式 | 第70-71页 |
3.2.4 严谨、简约的批评风格 | 第71-72页 |
3.3 明代戏曲目录类文体批评 | 第72-75页 |
3.3.1《录鬼簿》之余续——《录鬼簿续篇》与《太和正音谱》 | 第72-73页 |
3.3.2 “传奇”之先声——《南词叙录》 | 第73页 |
3.3.3 品第目录之创建——《曲品》与《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 | 第73-75页 |
第四章 明代戏曲批评文体之戏曲评点 | 第75-95页 |
4.1 评点的概念 | 第75-77页 |
4.1.1 何为评点 | 第75页 |
4.1.2 评点起源 | 第75页 |
4.1.3 评点类文体的产生 | 第75-76页 |
4.1.4 评点种类 | 第76-77页 |
4.2. 戏曲评点 | 第77-85页 |
4.2.1 明代戏曲评点 | 第77-78页 |
4.2.2 戏曲评点成因 | 第78页 |
4.2.3 戏曲评点的组成及批评功能 | 第78-85页 |
4.3 明代戏曲评点的文体特征 | 第85-89页 |
4.3.1 批评结构的有序性和依附性 | 第85-87页 |
4.3.2 通俗、活泼的批评话语 | 第87-88页 |
4.3.3 以鉴赏为目的的批评方式 | 第88-89页 |
4.4 戏曲评点的功能 | 第89-95页 |
4.4.1 剧旨阐释 | 第89-91页 |
4.4.2 “关目”推敲 | 第91-92页 |
4.4.3 曲词品鉴 | 第92-95页 |
第五章 明代戏曲批评文体之曲话 | 第95-109页 |
5.1 曲话的界定 | 第95-97页 |
5.2 明代曲话的生成与发展 | 第97-102页 |
5.2.1 明前期——曲话的萌芽 | 第97-98页 |
5.2.2 明中期——曲话的雏形 | 第98-100页 |
5.2.3 明后期——曲话的发展 | 第100-102页 |
5.3 曲话的文体特征 | 第102-104页 |
5.3.1 “笔记式”的文体结构 | 第102-103页 |
5.3.2 短小精悍的论说方式 | 第103-104页 |
5.3.4 雅正的审美风格 | 第104页 |
5.4 曲话批评的内容 | 第104-109页 |
5.4.1 曲的总体认识与历史把握 | 第105-106页 |
5.4.2 戏曲理论焦点问题的论争 | 第106-107页 |
5.4.3 戏曲本事的记录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明代戏曲批评文体形态分析 | 第109-119页 |
6.1 体制 | 第109-111页 |
6.1.1 文备众体 | 第109-110页 |
6.1.2 借用与独立 | 第110-111页 |
6.2 语体 | 第111-113页 |
6.2.1 散韵结合,散体为主 | 第111页 |
6.2.2 语言的诗意化 | 第111-112页 |
6.2.3 曲家论曲 | 第112-113页 |
6.3 体式 | 第113-115页 |
6.3.1 正体与变体 | 第113-114页 |
6.3.2 多样的体式 | 第114-115页 |
6.3.3 争论的环境 | 第115页 |
6.4 体性 | 第115-119页 |
6.4.1 审美对象 | 第116页 |
6.4.2 审美精神 | 第116-119页 |
结语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