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诗歌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23页 |
1. 选题意义 | 第9-12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 第12-14页 |
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9页 |
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3页 |
第一章 从生平经历看林则徐诗歌创作渊源 | 第23-36页 |
1.1 故乡成长——培养起卓越坚毅的思想品质 | 第23-25页 |
1.1.1 成长环境与士儒家风 | 第24-25页 |
1.1.2 学习环境与科考经历 | 第25页 |
1.2 京官生涯——树立起“经世致用”的改革意识 | 第25-27页 |
1.3 仕途坎坷——奔走于经世思想的实践之路 | 第27-35页 |
1.3.1 知遇皇恩——从江南道御史到湖广总督 | 第27-29页 |
1.3.2 委以重任——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 | 第29-31页 |
1.3.3 戍边生涯——政治牺牲品的剩余价值 | 第31-33页 |
1.3.4 老当益壮——峰回路转遭遇风雨飘摇 | 第33-35页 |
1.4 矢志不渝——我辈无力回天,后生希望犹存 | 第35-36页 |
第二章 从题材划分看林则徐诗歌创作类别 | 第36-71页 |
2.1 题赠奉答诗——勉励于志同道合者 | 第36-54页 |
2.1.1 亲友书画题赠 | 第36-47页 |
2.1.2 友人和韵奉答 | 第47-52页 |
2.1.3 祝寿与悼亡 | 第52-54页 |
2.2 写景抒情诗——山水之间有真情 | 第54-56页 |
2.3 咏物与咏史诗——永守初心叹此生 | 第56-59页 |
2.4 即事感怀诗——颠簸磨砺只为民 | 第59-71页 |
2.4.1 行路有感 | 第61-64页 |
2.4.2 兴修水利 | 第64-65页 |
2.4.3 海疆抗敌 | 第65-66页 |
2.4.4 边塞垦田 | 第66-68页 |
2.4.5 感恩述怀 | 第68-71页 |
第三章 从主题情怀看林则徐诗歌思想内容 | 第71-87页 |
3.1 贯彻始终的爱国主义情感 | 第71-77页 |
3.1.1 激昂澎湃的民族情怀 | 第72-74页 |
3.1.2 抵御外敌的斗争精神 | 第74-76页 |
3.1.3 爱国与忠君的理性超越 | 第76-77页 |
3.2 清官廉吏的民本思想 | 第77-80页 |
3.2.1 民惟邦本,为官恤民 | 第78-79页 |
3.2.2 重视民力,民心可用 | 第79-80页 |
3.3 广泛实践的经世致用思想 | 第80-83页 |
3.3.1 坚持真理,兴利除弊 | 第80-81页 |
3.3.2 选用人才,鼓励知己 | 第81-82页 |
3.3.3 放眼世界,远见卓识 | 第82-83页 |
3.4 时代的悲剧与隐忧 | 第83-87页 |
3.4.1 时代局限的思想束缚 | 第84-85页 |
3.4.2 举世皆浊的无可奈何 | 第85-87页 |
第四章 从创作手法看林则徐诗歌艺术特色 | 第87-94页 |
4.1 沉郁厚重的主体诗风 | 第87-89页 |
4.2 名句典故的成熟化用 | 第89-91页 |
4.3 讲究对仗的艺术审美 | 第91-92页 |
4.4 白描手法与质朴语言 | 第92-94页 |
结语 诗人林则徐 | 第94-96页 |
附录 林则徐诗歌分类总表 | 第96-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