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试论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化解社会负面情绪方面的创新探索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1-17页
    (一) 选题缘由第11-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 社会心态第12-15页
            (1) 概念界定不清第12-14页
            (2) 社会心态的操作性研究第14-15页
        2. 社会情绪第15-16页
    (三)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16-17页
一、社会情绪、负面情绪和社会负面情绪第17-30页
    (一) 负面情绪在本文中的含义第18-20页
        1. “负面情绪”是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反映第18页
        2. “负面情绪”分为个体与群体两种类型第18页
        3. “负面情绪”不等于“负面态度”第18-19页
        4. “负面情绪”不等于“敌视情绪”、“敌对行为”第19-20页
    (二) 社会情绪和社会负面情绪第20-23页
        1. 社会情绪的概念第20-22页
        2. 社会负面情绪的概念第22-23页
    (三) 社会负面情绪在中国当下的表现第23-26页
        1. 社会负面情绪在国家关系中的表现第23页
        2. 社会负面情绪在政民关系和党群关系中的表现第23-24页
        3. 社会负面情绪在利益群体关系中的表现第24-25页
        4. 社会负面情绪在群体内部中的表现第25-26页
        5. 个体的负面情绪和针对个体的负面情绪第26页
    (四) 化解社会负面情绪的意义第26-30页
        1. 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第26-28页
        2. 有利于密切政民关系、党群关系,巩固政权第28页
        3. 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同圆中国梦第28-29页
        4. 有利于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共享发展成果第29-30页
二、社会负面情绪的产生原因和化解社会负面情绪的困难第30-36页
    (一) 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多种原因第30-33页
        1. 负面情绪根源于自我利益的保护意识第30-31页
        2. 社会负面情绪产生的外部原因第31-33页
        3. 负面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第33页
    (二) 化解社会负面情绪面对的各种难题第33-36页
        1. 对外传播本土化之难第33-34页
        2. 解决党风、政风问题之难第34页
        3. 改变政府与市场关系之难第34-35页
        4. 破除既得利益群体间壁垒之难第35页
        5. 有效的引导和说服教育之难第35-36页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化解社会负面情绪方面的创新与探索第36-63页
    (一) 用“中国梦”体现新型国际关系,提升国家形象第36-41页
        1. 坦诚沟通,增强国家间的信任感,消解对立第36-39页
        2. 大力开拓务实合作新亮点,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第39-40页
        3. 提升军队士气,彰显海上军威,体现民族精神第40-41页
    (二) 用“中国梦”展现美好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第41-53页
        1. 重视制度建设,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第41-47页
            (1) 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分化职能,还政于民第41-42页
            (2) 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强化权力监督第42-44页
            (3) 设计利益协调机制,畅通民意表达与沟通渠道第44-47页
        2. 提出“治理”新概念,突显市场主导作用第47-49页
        3.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保障民生基本安全第49-51页
            (1) 实现生态利益的均衡配置,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49-50页
            (2) 补上短板,保障民生基本安全第50-51页
        4.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缩小贫富差距第51-53页
            (1) 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第51-52页
            (2)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第52-53页
    (三) 用“中国梦”凝聚人心,培育社会共识,齐心协力创未来第53-63页
        1. 抓住反腐主题,老虎苍蝇一起打,彰显反腐决心第53-56页
        2. 以反“四风”为抓手,重塑党风、政风和民风第56-58页
        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重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说服力第58-63页
            (1)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第58-59页
            (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出中国梦,凝心聚力第59-61页
            (3)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整肃网络造谣,清理网络环境第61-63页
四、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管理中的跨部门协同研究--以广州市南沙区智慧城市管理运行指挥中心为例
下一篇:城市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F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