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职业流动的影响研究--以山西省为个案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国外对社会资本与职业流动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对社会资本与职业流动的研究第14-16页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认识第16-17页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目标第17-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3 研究方法第19页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19-21页
        1.4.1 创新之处第19-20页
        1.4.2 不足之处第20-21页
    1.5 技术路线图第21-22页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2-30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2-26页
        2.1.1 社会资本第22-23页
        2.1.2 社会网络第23-24页
        2.1.3 农民工第24-25页
        2.1.4 职业流动第25-26页
    2.2 理论基础第26-30页
        2.2.1 社会资本理论第26页
        2.2.2 社会网络理论第26-27页
        2.2.3 强-弱关系理论第27-30页
第3章 山西省农民工社会资本现状第30-44页
    3.1 山西省农民工的个人特征第30-33页
        3.1.1 性别第30页
        3.1.2 年龄第30-31页
        3.1.3 受教育程度第31页
        3.1.4 婚姻状况第31-32页
        3.1.5 培训状况第32页
        3.1.6 参与组织状况第32-33页
    3.2 山西省农民工社会资本占有现状第33-37页
        3.2.1 山西农民工的网络规模第33页
        3.2.2 山西农民工的网络顶端第33-35页
        3.2.3 山西农民工的网络差异第35-36页
        3.2.4 山西农民工的网络构成第36-37页
        3.2.5 山西农民工的网络密度第37页
    3.3 山西省农民工社会资本运作现状第37-41页
        3.3.1 就业机会获得方式第37-39页
        3.3.2 关系资源状况第39-41页
        3.3.3 社会网络中流动的资源状况第41页
    3.4 山西省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群体特征第41-44页
        3.4.1 网络规模较为狭窄第41-42页
        3.4.2 网络顶端普遍不高第42页
        3.4.3 网络异质性较差第42-43页
        3.4.4 网络构成仍以亲缘、地缘关系为主第43-44页
第4章 山西省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职业流动的影响分析第44-68页
    4.1 农民工占有的社会资本与其职业获得方式第44-46页
        4.1.1 当前农民工的求职方式第44-45页
        4.1.2 农民工的初职获得方式第45-46页
    4.2 职业流动过程中是否会动员使用社会资本第46-55页
        4.2.1 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职业流动的效用第46-49页
        4.2.2 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动因分析第49-52页
        4.2.3 职业流动中是否动员使用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2-55页
    4.3 农民工占有的社会资本与其职业流动次数第55-61页
        4.3.1 网络规模与职业流动次数第55页
        4.3.2 网络顶端与职业流动次数第55-57页
        4.3.3 网络趋同性与职业流动次数第57-58页
        4.3.4 网络构成与职业流动次数第58-59页
        4.3.5 网络密度与职业流动次数第59-61页
    4.4 农民工占有的社会资本与其职业流动方向第61-68页
        4.4.1 网络规模与职业流动方向第63-64页
        4.4.2 网络顶端与职业流动方向第64-65页
        4.4.3 网络趋同性与职业流动方向第65-66页
        4.4.4 网络构成与职业流动方向第66页
        4.4.5 网络密度与职业流动方向第66-68页
第5章 结论与启示第68-74页
    5.1 主要结论第68-70页
    5.2 对策建议第70-74页
附录第74-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致谢第82-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精英回流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欧江岔镇为例
下一篇:聘任制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