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农村精英回流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欧江岔镇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9-11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思路第11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1-13页
        1.4.1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2 可能的创新第12-13页
第2章 农村精英治理相关理论基础第13-18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4页
        2.1.1 农村精英第13页
        2.1.2 乡村治理第13-14页
    2.2 精英理论第14-16页
        2.2.1 精英循环理论第14-15页
        2.2.2 精英流动理论第15-16页
    2.3 社会资本理论第16-18页
第3章 欧江岔镇农村精英回流现状分析第18-28页
    3.1 欧江岔镇概况第18页
    3.2 欧江岔镇精英样本确定第18页
    3.3 欧江岔镇精英类型界定第18-21页
        3.3.1 经济精英第18-19页
        3.3.2 政治精英第19-21页
        3.3.3 技术精英第21页
    3.4 欧江岔镇精英回流情况第21页
    3.5 欧江岔镇精英回流的原因第21-22页
        3.5.1 政治因素第21-22页
        3.5.2 经济因素第22页
        3.5.3 文化因素第22页
    3.6 欧江岔镇回流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第22-28页
        3.6.1 积极参选,争取乡村治理权力第22-24页
        3.6.2 信息共享,充当村民与政府、市场间的桥梁第24-25页
        3.6.3 成立民间组织,实现对村庄的非正式治理第25-26页
        3.6.4 接受聘用,直接参与村庄治理第26-28页
第4章 欧江岔镇农村精英回流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第28-34页
    4.1 精英回流对欧江岔镇留守精英地位的影响第28-29页
        4.1.1 留守政治精英走向衰落第28页
        4.1.2 回流经济精英强势崛起第28-29页
    4.2 精英回流对欧江岔镇社会环境的影响第29-31页
        4.2.1 精英回流对欧江岔镇经济发展的影响第29页
        4.2.2 精英回流对欧江岔镇政治发展的影响第29-30页
        4.2.3 精英回流对欧江岔镇文化发展的影响第30-31页
    4.3 精英回流对欧江岔镇镇村关系的影响第31-32页
        4.3.1 由“强镇弱村”到“镇村均衡”第32页
        4.3.2 由“镇村均衡”到“强村弱镇”第32页
    4.4 精英回流对欧江岔镇乡村治理的潜在消极影响第32-34页
        4.4.1 对村民思想观念的影响第33页
        4.4.2 对回流精英本身参与村庄治理积极性的影响第33-34页
第5章 欧江岔镇农村精英回流与乡村治理的困境及解决途径第34-41页
    5.1 欧江岔镇农村精英回流与乡村治理的困境第34-37页
        5.1.1 利益取向过于明显第34页
        5.1.2 规范化治理手段缺乏第34-35页
        5.1.3 农村精英博弈失范第35页
        5.1.4 村庄内“无政治村民”第35-36页
        5.1.5 回流精英治理渠道缺失第36-37页
    5.2 解决途径第37-41页
        5.2.1 理顺基层政权关系第37-38页
        5.2.2 多途径提高回流精英素质第38-39页
        5.2.3 培育“参与型”村民政治文化第39-40页
        5.2.4 拓宽回流精英参与渠道第40-41页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致谢第44-45页
附录一:农村精英回流对乡村治理的影响调研访谈提纲(精英卷)第45-46页
附录二:欧江岔镇回流精英对乡村治理影响调研访谈提纲(村民卷)第46-47页
附录三: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劳务外包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职业流动的影响研究--以山西省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