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文科和理工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目录第5-6页
绪论第6-15页
    一、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6-8页
        1.研究背景与目的第6-7页
        2.研究意义第7-8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8-12页
        1.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的研究现状第8-10页
        2.文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3.对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第11-12页
    三、 发展趋势第12页
    四、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第12-13页
    五、 可行性分析第13-14页
    六、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相关理论第15-25页
    一、 接受理论概述第15-19页
    二、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2页
    三、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特征第22-25页
第二章 文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现状第25-37页
    一、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第25-26页
    二、 文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收情况对比研究第26-37页
第三章 影响文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原因探究第37-45页
    一、 文理分科第37-38页
    二、 专业特点的制约第38页
    三、 学校教育理念的偏移第38-39页
    四、 男女生性别差异第39-40页
    五、 教育者的影响第40-42页
    六、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第42-43页
    七、 接受主体需求与社会价值标准的冲突第43-45页
第四章 增强文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对策第45-54页
    一、 接受动机--增加文理工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第45-46页
    二、 接受规律—根据文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因材施教第46-47页
    三、 接受心理--改变文理工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势心理第47-49页
    四、 接受主体—发挥文理工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第49-51页
    五、 接受环境—优化文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环境第51-54页
第五章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附录第58-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师范大学专业结构的调整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