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8页 |
·审美教育与中学生物学审美教育的涵义 | 第10-13页 |
·审美教育的涵义 | 第10-13页 |
·中学生物学审美教育的涵义 | 第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当今社会呼唤审美人格 | 第13-14页 |
·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 第14-15页 |
·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15页 |
·中学生物学审美教育师生现状使然 | 第15-18页 |
·生物教师现状 | 第15-16页 |
·学生现状 | 第16-18页 |
2 国内外审美教育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国外审美教育的理论 | 第18-20页 |
·国外古代的美育思想 | 第18页 |
·国外近现代的美育思想 | 第18-20页 |
·国内审美教育的理论 | 第20-24页 |
·国内古代的美育思想 | 第20-21页 |
·国内近现代的美育思想 | 第21-22页 |
·国内审美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3 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及理论依据 | 第24-31页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 第24-25页 |
·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 第24-25页 |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第25页 |
·有利于促进生物学科教学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6页 |
·教育观察法 | 第26页 |
·访谈法 | 第26-27页 |
·理论依据 | 第27-31页 |
·需要层次理论 | 第27-29页 |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9-30页 |
·人文教育理论 | 第30页 |
·创新教育理论 | 第30-31页 |
4 中学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的确立 | 第31-38页 |
·目标确立的依据 | 第31-32页 |
·依据中学教育总目标 | 第31-32页 |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 | 第32页 |
·依据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 第32页 |
·审美教育的目标 | 第32-38页 |
·知识层次目标 | 第33-36页 |
·生命的物质基础 | 第33页 |
·生命的基本系统——细胞 | 第33-34页 |
·细胞的生命历程与个体发育 | 第34-35页 |
·遗传与进化 | 第35页 |
·稳态与调节 | 第35-36页 |
·生物与环境 | 第36页 |
·能力层次目标 | 第36-37页 |
·初级目标——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生物学美的能力 | 第36-37页 |
·中级目标——使学生获得正确鉴赏生物学美的能力 | 第37页 |
·高级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与兴趣 | 第37页 |
·情感层次目标 | 第37-38页 |
·正确认识美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第37-38页 |
·激发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 第38页 |
·强化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 第38页 |
5 中学生物学审美教育内容的确立 | 第38-56页 |
·内容确立的依据 | 第38-40页 |
·紧扣生物学科的特点 | 第38页 |
·紧扣生物课程标准 | 第38-39页 |
·符合中学生的发展要求 | 第39页 |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科研人员以及中学一线教师的建议 | 第39-40页 |
·审美教育的内容定位 | 第40-50页 |
·审美教育的内容分类 | 第50-56页 |
·生物学的自然美 | 第50-51页 |
·生物学的科学美 | 第51-54页 |
·生物学的社会美 | 第54-56页 |
6 中学生物学审美教育方法的确立及实施 | 第56-70页 |
·方法确立的依据 | 第56-59页 |
·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 | 第56-57页 |
·依据审美教育的教学原则 | 第57-58页 |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 第58页 |
·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状况 | 第58页 |
·依据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科研人员以及中学一线教师的建议 | 第58-59页 |
·审美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实施 | 第59-70页 |
·讲授法及其实施 | 第59-61页 |
·谈话法及其实施 | 第61-63页 |
·讨论法及其实施 | 第63-65页 |
·直观法及其实施 | 第65-69页 |
·直接直观 | 第65-66页 |
·间接直观 | 第66-68页 |
·语言直观 | 第68-69页 |
·情景体验法及其实施 | 第69-70页 |
7 研究的分析 | 第70-74页 |
·来自不同人群的反馈 | 第70-72页 |
·中学生物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情况 | 第70-71页 |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科研人员的反馈情况 | 第71-72页 |
·中学生的反馈情况 | 第72页 |
·得出的基本结论 | 第72-73页 |
·有待研究的方面 | 第73-74页 |
注释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