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日常政治视角下乡镇政权的运作逻辑研究--压力型体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乡镇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的缘由与中心问题第9-10页
    1.2 文献回顾与简要述评第10-15页
        1.2.1 国内学者的研究第10-13页
        1.2.2 国外学者的研究第13-15页
    1.3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1 研究视角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及相关界定第16-19页
        1.4.1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第16页
        1.4.2 研究界定第16-19页
第2章 运作的机遇结构:压力型体制与非程式化的乡村社会第19-23页
    2.1 社会转型:基层政权运作的时代背景第19-20页
    2.2 职能转变:汲取资源向提供服务转变第20页
    2.3 宏观体制:压力型体制的加压驱动第20-21页
    2.4 物质基础:资源匮乏与权小责重第21-22页
    2.5 社会结构:非程式化的半熟人社会第22-23页
第3章 运作实态:双城镇特色林果业政策的政治动员过程第23-33页
    3.1 双城镇的基本状况第23页
    3.2 运作过程:双城镇政府动员群众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政策过程第23-31页
        3.2.1 动员议题的建构:发展特色林果业政策的出台第23-25页
        3.2.2 任务的分解:双城镇的受命与责任承担第25-26页
        3.2.3 聚合精英认同:动员乡村社会中的政治精英第26-28页
        3.2.4 聚合群众认同:动员乡村社会中的普通群众第28-31页
    3.3 乡镇、村委会、村民之间的利益博弈第31-33页
        3.3.1 乡镇对村委会、村民的动员逻辑第31页
        3.3.2 乡镇“政治账”与村民“经济账”之间的利益博弈第31-33页
第4章 运作方式: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第33-47页
    4.1 压力型科层制下基层政权的制度重构第33-36页
        4.1.1 目标责任制置换文本职能第33-34页
        4.1.2 工作组重组科层制第34-35页
        4.1.3 驻村制重构乡——村关系第35-36页
    4.2 压力型科层制下基层政权的“擂”第36-39页
        4.2.1 任务分解中讨价还价的艺术第37-38页
        4.2.2 造假和“制度性说谎”的数字化游戏第38-39页
    4.3 非程式化乡村社会中基层政权的“媒”第39-44页
        4.3.1 官民权力格局倒置中的“媒”第40-42页
        4.3.2 乡官与村官关系倒置中的“媒”第42-44页
    4.4 “擂”与“媒”的实质:乡镇与村民之间的依势博弈第44-47页
        4.4.1 “擂”与“媒”的关系:“媒”是“擂”的艺术第44-45页
        4.4.2 乡镇与村民之间的依势博弈第45-46页
        4.4.3 乡镇政权对乡村社会的“嵌入式控制”第46-47页
第5章 日常政治视角下基层政权运作的逻辑——策略主义第47-53页
    5.1 双城镇的日常政治与中心工作第47-49页
        5.1.1 双城镇的日常政治第47-48页
        5.1.2 双城镇的中心工作第48-49页
        5.1.3 双城镇中心工作替代日常政治第49页
    5.2 策略主义:理解基层政权运作的新模式第49-51页
    5.3 总结与反思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附录第59-63页
致谢第63-6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研究
下一篇:网络社会背景下农民工网络意识与行为研究--基于现代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