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绕三灵”的化育机制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一)化育 | 第10-11页 |
(二)机制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绕三灵”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二)本主文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三)化育机制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五、田野概况 | 第18-19页 |
(一)田野点概括 | 第18页 |
(二)田野经过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大理白族“绕三灵”的概况 | 第19-36页 |
一、“绕三灵”的渊源 | 第19-21页 |
二、“绕三灵”的主要活动场所 | 第21-32页 |
(一)大理古城隍庙(农历四月二十二日) | 第21-24页 |
(二)庆洞神都(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 | 第24-27页 |
(三)河矣城洱河神祠(四月二十四日) | 第27-30页 |
(四)马久邑护国祠(四月二十五) | 第30-32页 |
三、“绕三灵”的宗教文化环境 | 第32-34页 |
四、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绕三灵”的化育结构变迁 | 第36-50页 |
一、时空的演变 | 第36-40页 |
(一)空间的演变 | 第36-39页 |
(二)时间的演变 | 第39-40页 |
二、参与群体的重组 | 第40-42页 |
(一)洞经会的参与 | 第40页 |
(二)地域的扩大 | 第40-41页 |
(三)旁观者的增多 | 第41-42页 |
三、组织形式的重构 | 第42-49页 |
(一)“帮”的解构 | 第42-43页 |
(二)“四大会”的过渡 | 第43页 |
(三)莲池会的主体性参与 | 第43-45页 |
(四)老年人协会的协助 | 第45-46页 |
(五)执事会的成立 | 第46-49页 |
四、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绕三灵”的化育要素解析 | 第50-70页 |
一、“绕三灵”的化育“双主体” | 第50-55页 |
(一)化育的主体 | 第50-53页 |
(二)化育的客体 | 第53-55页 |
二、“绕三灵”的化育内容 | 第55-58页 |
(一)文化传承 | 第55-56页 |
(二)民族认同 | 第56-57页 |
(三)审美意识 | 第57-58页 |
(四)宗教信仰 | 第58页 |
三、“绕三灵”的化育形式 | 第58-66页 |
(一)仪式活动 | 第59-63页 |
(二)“绕三灵”中的民俗活动 | 第63-66页 |
四、“绕三灵”的化育动因 | 第66-70页 |
(一)本主信仰的核心力 | 第67-68页 |
(二)民族文化的自信 | 第68-69页 |
(三)自我身份的认同 | 第69-70页 |
第四章 “绕三灵”的化育价值探讨 | 第70-85页 |
一、“绕三灵”中化育的内与外 | 第70-75页 |
(一)“绕三灵”与白族母性文化 | 第70-72页 |
(二)“绕三灵”与白族文学艺术 | 第72-74页 |
(三)“绕三灵”与白族的伦理道德观 | 第74-75页 |
二、“绕三灵”中化育的特点 | 第75-80页 |
(一)民间自发 | 第75页 |
(二)包容开放 | 第75-77页 |
(三)文化整合 | 第77-78页 |
(四)与时俱进 | 第78-80页 |
三、“绕三灵”的化育功能 | 第80-85页 |
(一)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功能 | 第80-82页 |
(二)心理调适功能 | 第82-83页 |
(三)自我身份认同的强化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