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3 叙述分层理论梳理 | 第15-17页 |
1.4 研究思路总述 | 第17-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童话的叙述分层结构 | 第22-48页 |
2.1 《一千零一夜》对叙述分层结构形成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 格林童话中叙述分层结构的萌动 | 第23-29页 |
2.2.1 魏以新译本:叙述框架的无意变换和叙述层次的有意省略 | 第24-27页 |
2.2.2 杨武能译本:因“我”而起的新框架与并行不悖的单一性 | 第27-29页 |
2.3 豪夫对叙述分层结构的典型套用 | 第29-35页 |
2.3.1 以框架为基础的叙述分层形式 | 第30-34页 |
2.3.2 主叙述层次判定的相对性 | 第34-35页 |
2.4 叙述者导向下《安徒生童话》中的叙述分层结构分类 | 第35-43页 |
2.4.1 叙述者隐身式叙述分层结构 | 第37-39页 |
2.4.2 叙述者显身式叙述分层结构 | 第39-42页 |
2.4.3 双层叙述者式叙述分层结构 | 第42-43页 |
2.5 蒂克童话中叙述分层结构的灵活妙用 | 第43-48页 |
2.5.1 《金发的埃克伯特》:叙述分层与神秘主义 | 第44-46页 |
2.5.2 《穿靴子的猫》:叙述分层与剧中剧 | 第46-48页 |
第三章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童话中的“阿拉贝斯克”式叙述结构 | 第48-64页 |
3.1 “阿拉贝斯克”式叙述结构 | 第48-49页 |
3.2 叙述跨层:方向的二重性 | 第49-59页 |
3.2.1 方向二重性:上层侵入下层 | 第50-54页 |
3.2.2 方向二重性:下层侵入上层 | 第54-59页 |
3.2.2.1 下层侵入上层的常规形式 | 第55-56页 |
3.2.2.2 下层侵入上层的特殊形式——局部性层次升级 | 第56-59页 |
3.3 回旋跨层:基于叙述分层基础上的层次复杂化 | 第59-64页 |
第四章 叙述分层结构在童话文体中的审美功用和发生学机制 | 第64-79页 |
4.1 童话文体中叙述分层结构的审美功用 | 第64-66页 |
4.2 童话文本载体与叙述分层结构 | 第66-70页 |
4.3 童话文体观改变与叙述分层结构 | 第70-79页 |
4.3.1 读者角度的童话文体观改变与叙述分层结构 | 第70-73页 |
4.3.2 作者角度的童话文体观改变与叙述分层结构 | 第73-79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