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1页 |
1.1 水稻稻瘟病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稻瘟病概述 | 第13-15页 |
1.2.1 稻瘟病的病原 | 第13页 |
1.2.2 稻瘟病的发生和传播 | 第13-14页 |
1.2.3 稻瘟病的症状 | 第14-15页 |
1.2.4 稻瘟病的危害及防治 | 第15页 |
1.3 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现状 | 第15-18页 |
1.3.1 杂交育种 | 第15-16页 |
1.3.2 花药培养育种 | 第16页 |
1.3.3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6-17页 |
1.3.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7-18页 |
1.4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18-19页 |
1.4.1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R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18-19页 |
1.4.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基因)的克隆 | 第19页 |
1.5 水稻稻瘟病抗性分子机理研究 | 第19-20页 |
1.6 水稻稻瘟病R基因的分子育种应用 | 第20页 |
1.7 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的发展动态 | 第20-21页 |
第2章 供试水稻稻瘟菌抗菌谱分析 | 第21-33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2.3.1 水稻稻瘟菌的培养与保存 | 第21-24页 |
2.3.2 人工气候室接种 | 第24-25页 |
2.3.3 田间病圃表型分析 | 第25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4.1 人工气候室鉴定结果 | 第25-31页 |
2.4.2 自然病圃表型结果 | 第31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3章 高效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33-41页 |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3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3.3.1 分子标记的建立 | 第33-35页 |
3.3.2 水稻基因型鉴定分析 | 第35页 |
3.3.3 CTAB法提取DNA | 第35-36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3.4.1 多态性分子标记选择 | 第36页 |
3.4.2 分子标记多态性统计 | 第36-38页 |
3.4.3 田间病圃表型鉴定检验分子标记选择效率 | 第38-39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4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群体构建 | 第41-47页 |
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41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41-44页 |
4.3.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4.3.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群体构建的种植与管理 | 第42页 |
4.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群体的抗性基因分子检测 | 第42-43页 |
4.3.4 水稻温汤去雄操作流程 | 第43-44页 |
4.3.5 群体构建的田间农艺性状记录 | 第44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4.4.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群体构建情况 | 第44-45页 |
4.4.2 育种群体中BC5F3群体主要农艺性状情况 | 第45-46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第5章 高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系选育 | 第47-53页 |
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47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5.3.1 MAS育种群体构建 | 第47-48页 |
5.3.2 高效分子标记筛选与基因型分析 | 第48页 |
5.3.3 抗病性表型鉴定与抗菌谱分析 | 第48页 |
5.3.4 抗病新品系的选育 | 第48-49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5.4.1 亲本水稻的稻瘟病抗菌谱分析 | 第49-50页 |
5.4.2 高效分子标记筛选 | 第50页 |
5.4.3 高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系选育 | 第50-51页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51-5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总结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