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矿山压力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回采巷道围岩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16-24页 |
2.1 回采巷道围岩控制原则 | 第16页 |
2.2 回采巷道破坏机理及控制研究 | 第16-22页 |
2.2.1 回采巷道两帮移近机理 | 第16-17页 |
2.2.2 回采巷道底鼓机理 | 第17-18页 |
2.2.3 回采巷道顶板破坏机理 | 第18-22页 |
2.3 回采巷道锚杆支护理论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2207工作面回采巷道现场已实施支护方案 | 第24-32页 |
3.1 2207工作面基本概况 | 第24-26页 |
3.1.1 工作面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3.1.2 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 第25-26页 |
3.2 回采巷道已实施支护方案 | 第26-31页 |
3.2.1 轨顺支护方案 | 第26-28页 |
3.2.2 轨道顺槽超前支护 | 第28-30页 |
3.2.3 施工特殊环节规定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2207轨道顺槽实测矿压显现特征分析 | 第32-46页 |
4.1 2207轨顺顶板窥视分析 | 第32-39页 |
4.1.1 矿用钻孔窥视仪简介及测点布置 | 第32-34页 |
4.1.2 钻孔窥视结果分析 | 第34-39页 |
4.2 2207轨巷实测研究 | 第39-44页 |
4.2.1 巷道表面位移变形观测 | 第39页 |
4.2.2 锚杆锚索受力观测 | 第39-40页 |
4.2.3 锚杆锚索受力观测分析 | 第40-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煤岩体力学特性及声发射试验研究 | 第46-54页 |
5.1 煤岩体地质力学测试 | 第46页 |
5.2 煤体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46-51页 |
5.2.1 试验加载 | 第47-48页 |
5.2.2 煤岩体强度测试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5.2.3 煤岩试件单轴压缩的破坏形式 | 第50-51页 |
5.3 煤岩体声发射试验研究 | 第51-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2207工作面矿压规律及围岩变形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 第54-64页 |
6.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6.1.1 工程地质概况 | 第54页 |
6.1.2 计算过程 | 第54-55页 |
6.2 2207工作面应力和变形分布特征 | 第55-59页 |
6.2.1 回采期间老顶破坏规律 | 第55-58页 |
6.2.2 回采超前支承压力演化规律 | 第58-59页 |
6.3 回采巷道围岩应力和应变特征分析 | 第59-6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7章 2207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 第64-70页 |
7.1 回采巷道两帮围岩控制 | 第64-65页 |
7.2 采动巷道底鼓控制 | 第65-66页 |
7.3 卸压技术改变围岩应力状态 | 第66-67页 |
7.4 动压影响巷道超前支护主动控制建议 | 第67页 |
7.5 动压影响条件下强矿压的实时监测 | 第67-68页 |
7.6 工业性实践分析 | 第68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8.2 创新点 | 第71页 |
8.3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