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导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1-23页 |
2 EVA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理论 | 第23-31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2.1.1 财务绩效评价概念 | 第23-24页 |
2.1.2 基建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的概念 | 第24页 |
2.2 EVA的基本理论 | 第24-27页 |
2.2.1 EVA产生的背景 | 第25页 |
2.2.2 EVA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3 EVA相对于传统财务绩效评价模式的优势 | 第27-29页 |
2.3.1 EVA减少了由公认会计准(GAAP)则带来的会计扭曲 | 第27-28页 |
2.3.2 EVA将股东财富与企业决策联系起来 | 第28页 |
2.3.3 EVA避免了一些短视行为 | 第28-29页 |
2.4 EVA指标应用的基本假设 | 第29-31页 |
2.4.1 企业持续经营假设 | 第29页 |
2.4.2 资本成本假设 | 第29页 |
2.4.3 资本市场效率假设 | 第29页 |
2.4.4 EVA计算中的会计事项调整合理 | 第29-30页 |
2.4.5 非财务因素影响既定 | 第30-31页 |
3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 第31-67页 |
3.1 中国中铁公司概况 | 第31-32页 |
3.2 中国中铁基于EVA的财务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思路 | 第32-33页 |
3.3 中国中铁财务绩效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33-36页 |
3.3.1 EVA计算公式 | 第33页 |
3.3.2 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的会计调整项目 | 第33-35页 |
3.3.3 资本占用总额(TC)的会计调整项目 | 第35页 |
3.3.4 其他财务指标的确定 | 第35-36页 |
3.4 中国中铁EVA的计算 | 第36-42页 |
3.4.1 资本占用总额(TC)和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的计算 | 第36-38页 |
3.4.2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的计算 | 第38-41页 |
3.4.3 EVA和EVA回报率的计算 | 第41-42页 |
3.5 中国中铁财务绩效的横向分析 | 第42-49页 |
3.5.1 EVA与传统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 第42-45页 |
3.5.2 中国中铁与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盈利能力对比分析 | 第45-48页 |
3.5.3 EVA与国资委企业绩效标准值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3.6 中国中铁财务绩效的纵向分析 | 第49-63页 |
3.6.1 偿债能力分析 | 第49-53页 |
3.6.2 盈利能力分析 | 第53-56页 |
3.6.3 营运能力分析 | 第56-59页 |
3.6.4 成长能力分析 | 第59-61页 |
3.6.5 中国中铁投入资本分析 | 第61-63页 |
3.7 中国中铁当前发展的问题及评价 | 第63-67页 |
3.7.1 业务规模受宏观政策影响较大 | 第63页 |
3.7.2 资产的运营效率持续下降 | 第63-64页 |
3.7.3 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 第64页 |
3.7.4 偿债能力不强 | 第64-65页 |
3.7.5 企业价值被不断侵蚀 | 第65-67页 |
4 针对中国中铁当前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 第67-71页 |
4.1 优化财务管理,提高资产质量 | 第67页 |
4.2 提高经营效率,増强盈利能力 | 第67-68页 |
4.3 调整负债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 第68页 |
4.4 谨慎运用资金,改善资本分配 | 第68-69页 |
4.5 将经营者薪酬与EVA值挂钩 | 第69-71页 |
5 结论及局限性 | 第71-73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71页 |
5.2 本文局限性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