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8-9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示 | 第12-13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4.1 企业社会工作 | 第13页 |
1.4.2 企业社会工作站 | 第13页 |
1.4.3 运作模式 | 第13页 |
1.5 理论依据 | 第13-15页 |
1.5.1 社会建构理论 | 第13-14页 |
1.5.2 结构功能主义 | 第14-1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6.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6.2 参与式观察法 | 第15页 |
1.6.3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1.7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建立民营企业社会工作站的必要性分析 | 第17-22页 |
2.1 民营企业特殊性及现状 | 第17-19页 |
2.1.1 民营企业的特殊性 | 第17-18页 |
2.1.2 民营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页 |
2.1.3 本研究所选取的民营企业概况 | 第18-19页 |
2.2 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民营企业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2.2.1 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员工工作效率 | 第19页 |
2.2.2 可以发掘员工的潜力与工作激情 | 第19页 |
2.2.3 可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 第19-20页 |
2.2.4 引导企业承担责任丰富企业文化 | 第20页 |
2.3 企业社会工作站建立的可行性 | 第20-22页 |
2.3.1 政府方面的推动 | 第20页 |
2.3.2 企业创新的需要 | 第20-21页 |
2.3.3 高校专业资源支持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民营企业社会工作站运作模式分析 | 第22-37页 |
3.1 民营企业社会工作站概况 | 第22页 |
3.2 民营企业社会工作站运作模式及人员架构 | 第22-24页 |
3.3 民营企业社会工作站与共建单位及各部门关系 | 第24-26页 |
3.4 民营企业社会工作站资源及资金来源 | 第26-27页 |
3.5 民营企业社会工作站服务对象及流程 | 第27-37页 |
3.5.1 对服务对象需求的评估 | 第28-31页 |
3.5.2 专业实务服务与活动 | 第31-34页 |
3.5.3 服务评估反馈 | 第34-35页 |
3.5.4 服务工作督导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对民营企业社会工作站持续发展的思考 | 第37-42页 |
4.1 民营企业社会工作站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4.1.1 企业及员工对于企业社会工作认知不足 | 第37-38页 |
4.1.2 驻站社工进入企业进行服务需求调研难 | 第38页 |
4.1.3 社会工作站日常运营经费有限 | 第38页 |
4.1.4 服务成效评估有待全面展开 | 第38-39页 |
4.2 民营企业社会工作站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39-42页 |
4.2.1 利用多种方式对社会工作站进行宣传 | 第39页 |
4.2.2 共建单位应加大对社会工作站资源支持和供给 | 第39页 |
4.2.3 与物业管理公司建立良好持续的关系 | 第39-40页 |
4.2.4 同企业工会和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合作 | 第40页 |
4.2.5 构建社会工作站服务评估体系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