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实证化 | 第10-15页 |
第一节 刑事政策概念辨析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刑事政策诞生与刑法实证化 | 第11-13页 |
一、刑罚目的理论的发展 | 第11-12页 |
二、犯罪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页 |
三、政治与法律形式上的分离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刑法刑事政策化进程之开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刑法刑事政策化方式梳理—以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关系为角度 | 第15-22页 |
第一节 费尔巴哈:心理强制与法律威慑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李斯特:个别化与分流处遇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罗克辛:目的理性刑法体系 | 第17-22页 |
一、构成要件层面 | 第18-20页 |
二、违法性层面 | 第20-21页 |
三、罪责层面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目的理性刑法体系之合理性论证 | 第22-26页 |
第一节 李斯特鸿沟 | 第22-24页 |
一、刑法教义学体系性与个案正义难以兼顾 | 第22-23页 |
二、刑事政策价值难以得到体现 | 第23页 |
三、容易造成刑事政策的任意性与模糊性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罗克辛之贯通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机能主义刑法观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刑法刑事政策化在中国 | 第26-38页 |
第一节 刑法刑事政策化的中国选择 | 第26-30页 |
第二节 刑法刑事政策化之贯彻 | 第30-34页 |
第三节 刑法刑事政策化之风险制约 | 第34-38页 |
一、完整建立规范化机制来明确刑事政策的适用方向 | 第34-35页 |
二、利用刑法教义学来控制刑事政策的边界 | 第35-36页 |
三、引入实体性的宪法审查来制约刑法刑事政策化风险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