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11页 |
1.1.2 学科背景 | 第11页 |
1.1.3 市场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3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4 研究视角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2 创新点 | 第15页 |
1.6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1.6.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其概述 | 第15-17页 |
1.6.2 对象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第17页 |
1.7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7-21页 |
1.7.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7.2 研究结构和框架 | 第18-21页 |
2 绿道及相关理论综述 | 第21-35页 |
2.1 绿道综述 | 第21-28页 |
2.1.1 国外绿道理论发展概述 | 第21-23页 |
2.1.2 国外绿道发展阶段与理论研究 | 第23-24页 |
2.1.3 国外实践研究 | 第24-25页 |
2.1.4 国内绿道理论发展概述 | 第25-26页 |
2.1.5 理论研究层面 | 第26页 |
2.1.6 案例研究层面 | 第26-27页 |
2.1.7 实践研究层面 | 第27-28页 |
2.2 绿道规划体系综述 | 第28-33页 |
2.2.1 规划设计体系概述 | 第28-29页 |
2.2.2 国外绿道规划体系 | 第29-30页 |
2.2.3 我国绿道规划体系 | 第30-33页 |
2.2.4 与本研究的关系 | 第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山麓型绿道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 第35-79页 |
3.1 山麓型绿道理论研究 | 第35-47页 |
3.1.1 山麓区现状空间特征 | 第35-39页 |
3.1.2 山麓型绿道概念 | 第39-40页 |
3.1.3 山麓型绿道与其他类型绿道的比较 | 第40-42页 |
3.1.4 山麓型绿道规划体系研究 | 第42-43页 |
3.1.5 山麓型绿道研究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3.1.6 山麓型绿道理论与方法基础 | 第44-47页 |
3.2 山麓型绿道规划层面研究 | 第47-62页 |
3.2.1 山麓型绿道规划内容 | 第48-50页 |
3.2.2 山麓型绿道选线规划卷轴式游憩模式 | 第50-58页 |
3.2.3 山麓型绿道建设区与缓冲区划定弹性缓冲模式 | 第58-60页 |
3.2.4 山麓型绿道配套设施规划串珠式设施构建模式 | 第60-62页 |
3.2.5 山麓型绿道交通衔接规划分流式交通构建模式 | 第62页 |
3.3 山麓型绿道设计层面研究 | 第62-76页 |
3.3.1 山麓型绿道设计内容 | 第63-64页 |
3.3.2 山麓型绿道设计原则 | 第64页 |
3.3.3 地形设计研究自然式 | 第64-67页 |
3.3.4 植被设计研究团块式 | 第67-71页 |
3.3.5 游径设计研究本土化 | 第71-74页 |
3.3.6 设施设计研究乡土化 | 第74-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3.4.1 规划层面总结 | 第76-77页 |
3.4.2 设计层面总结 | 第77-79页 |
4 山麓型绿道规划设计方法实践研究 | 第79-111页 |
4.1 研究对象解读 | 第79-81页 |
4.1.1 现状存在问题 | 第80-81页 |
4.1.2 秦岭北麓绿道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 第81页 |
4.2 秦岭北麓区西安段山麓型绿道总体规划 | 第81-90页 |
4.2.1 项目背景 | 第81-82页 |
4.2.2 选线规划 | 第82-85页 |
4.2.3 缓冲区划定 | 第85-86页 |
4.2.4 配套设施规划 | 第86-88页 |
4.2.5 交通衔接 | 第88页 |
4.2.6 标识设计 | 第88-89页 |
4.2.7 小结 | 第89-90页 |
4.3 李家岩-草寺东路段山麓型绿道详细设计 | 第90-96页 |
4.3.1 项目背景 | 第90页 |
4.3.2 片区规划分析 | 第90-92页 |
4.3.3 现状分析 | 第92页 |
4.3.4 规划理念 | 第92-93页 |
4.3.5 规划策略 | 第93页 |
4.3.6 方案设计 | 第93-95页 |
4.3.7 小结 | 第95-96页 |
4.4 建设与使用后评价 | 第96-108页 |
4.4.1 建设成果 | 第96-98页 |
4.4.2 使用后评价调查(POE 调查) | 第98-108页 |
4.4.3 小结 | 第10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8-11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5.1 结论 | 第111-113页 |
5.1.1 山麓型绿道概念的提出 | 第111页 |
5.1.2 总体规划层面 | 第111-112页 |
5.1.3 详细设计层面 | 第112-113页 |
5.1.4 规划设计价值观 | 第113页 |
5.2 展望 | 第113-115页 |
5.2.1 山麓型绿道规划设计理论的完善 | 第113-114页 |
5.2.2 学科价值观的重塑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附录-Ⅰ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1-123页 |
附录-Ⅱ 图录 | 第123-131页 |
附录-Ⅲ 表录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