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1 TOD 理论及其推行的意义 | 第17-18页 |
1.3.2 TOD 模式下地铁站点地上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8-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2 TOD 模式下地铁站点地上商业空间理论研究 | 第22-38页 |
2.1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第22-24页 |
2.1.1 TOD 模式 | 第22页 |
2.1.2 地铁站及地铁换乘站 | 第22-23页 |
2.1.3 地铁上盖商业 | 第23页 |
2.1.4 地铁旁盖商业 | 第23页 |
2.1.5 商业群落 | 第23-24页 |
2.2 TOD 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 第24-31页 |
2.2.1 TOD 类型 | 第24-25页 |
2.2.2 TOD 范围 | 第25页 |
2.2.3 TOD 功能构成 | 第25-28页 |
2.2.4 TOD 交通系统 | 第28-30页 |
2.2.5 TOD 开放空间与绿地系统 | 第30-31页 |
2.3 地铁商业的发展历程 | 第31-32页 |
2.3.1 雏形阶段:快捷、便利 | 第31页 |
2.3.2 点式阶段:休闲节点 | 第31页 |
2.3.3 街式阶段:城市认知的窗口 | 第31页 |
2.3.4 立体化多维阶段:地标性综合体 | 第31-32页 |
2.4 地铁站点地上商业空间分类 | 第32-36页 |
2.4.1 按与地铁站关系分类 | 第32-34页 |
2.4.2 按商业布局模式分类 | 第34-35页 |
2.4.3 按经营产品分类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地铁站点地上商业空间实态调查与相关案例研究 | 第38-80页 |
3.1 北京地铁西单站点地上商业空间 | 第38-56页 |
3.1.1 概况 | 第38-39页 |
3.1.2 功能构成 | 第39-44页 |
3.1.3 群体空间形态与组织 | 第44-45页 |
3.1.4 交通系统 | 第45-49页 |
3.1.5 开放空间与绿地景观系统 | 第49-54页 |
3.1.6 节点空间设计 | 第54-56页 |
3.2 北京地铁东直门站点地上商业空间 | 第56-63页 |
3.2.1 概况 | 第56-57页 |
3.2.2 功能构成 | 第57-59页 |
3.2.3 群体空间形态与组织 | 第59-60页 |
3.2.4 交通系统 | 第60-62页 |
3.2.5 开放空间与绿地系统 | 第62页 |
3.2.6 节点空间设计 | 第62-63页 |
3.3 北京地铁西直门站点地上商业空间 | 第63-71页 |
3.3.1 概况 | 第63-64页 |
3.3.2 功能构成 | 第64-66页 |
3.3.3 群体空间形态与组织 | 第66-67页 |
3.3.4 交通系统 | 第67-69页 |
3.3.5 开放空间与绿地景观系统 | 第69页 |
3.3.6 节点空间设计 | 第69-71页 |
3.4 日本东京地铁六本木站点地上商业空间 | 第71-74页 |
3.4.1 概况 | 第71-72页 |
3.4.2 功能构成 | 第72页 |
3.4.3 群体空间形态与组织 | 第72-73页 |
3.4.4 交通系统 | 第73页 |
3.4.5 开放空间与绿地景观系统 | 第73-74页 |
3.4.6 规划启示 | 第74页 |
3.5 加拿大蒙特利尔地铁站点地上商业空间 | 第74-76页 |
3.5.1 概况 | 第74-75页 |
3.5.2 功能构成 | 第75页 |
3.5.3 交通系统 | 第75-76页 |
3.5.4 规划启示 | 第76页 |
3.6 TOD 模式地铁站点地上商业空间规划启示 | 第76-79页 |
3.6.1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 第78页 |
3.6.2 避免出现的问题 | 第78-7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4 TOD 模式下地铁站点地上商业空间规划设计方法 | 第80-110页 |
4.1 设计原则 | 第80-83页 |
4.1.1 整体性原则 | 第80-81页 |
4.1.2 关联性原则 | 第81-82页 |
4.1.3 多样性原则 | 第82-83页 |
4.1.4 特色性原则 | 第83页 |
4.2 影响因素 | 第83-85页 |
4.2.1 历史文化因素 | 第83-84页 |
4.2.2 市场需求因素 | 第84页 |
4.2.3 区位因素 | 第84页 |
4.2.4 道路交通因素 | 第84页 |
4.2.5 功能构成因素 | 第84-85页 |
4.2.6 规模因素 | 第85页 |
4.3 功能构成 | 第85-90页 |
4.3.1 商业功能类型配置 | 第86-87页 |
4.3.2 商业功能组合关系 | 第87-89页 |
4.3.3 商业功能布局形式 | 第89-90页 |
4.4 群体空间形态与组织 | 第90-94页 |
4.4.1 群体空间形态 | 第91页 |
4.4.2 群体空间组织 | 第91-94页 |
4.5 交通系统 | 第94-102页 |
4.5.1 地铁系统 | 第95页 |
4.5.2 车行系统 | 第95-96页 |
4.5.3 步行系统 | 第96-98页 |
4.5.4 停车系统 | 第98-100页 |
4.5.5 换乘系统 | 第100-102页 |
4.6 开放空间与绿地景观系统 | 第102-104页 |
4.6.1 开放空间设计 | 第102-104页 |
4.6.2 绿地景观系统 | 第104页 |
4.7 节点空间设计 | 第104-108页 |
4.7.1 地铁出入口空间设计 | 第104-106页 |
4.7.2 衔接空间设计 | 第106-10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5 设计实践——TOD 模式下北京地铁永定门外站地上商业空间规划设计 | 第110-148页 |
5.1 区位条件与相关影响因素 | 第110-116页 |
5.1.1 区位条件 | 第110页 |
5.1.2 历史文化要素 | 第110-112页 |
5.1.3 相关规划指导 | 第112-116页 |
5.2 现状分析 | 第116-121页 |
5.2.1 城市天际线 | 第116-117页 |
5.2.2 现状功能及建筑质量评价 | 第117-119页 |
5.2.3 道路交通 | 第119-120页 |
5.2.4 开放空间与城市绿化 | 第120页 |
5.2.5 现状评价 | 第120-121页 |
5.3 总体规划布局 | 第121-123页 |
5.3.1 区域地位 | 第121-122页 |
5.3.2 规划布局 | 第122-123页 |
5.4 功能构成 | 第123-131页 |
5.4.1 商业功能类型配置 | 第123-128页 |
5.4.2 商业功能组合关系 | 第128-129页 |
5.4.3 商业功能布局形式 | 第129-131页 |
5.5 群体空间形态与组织 | 第131-134页 |
5.5.1 群体空间形态 | 第131-132页 |
5.5.2 群体空间组织 | 第132-133页 |
5.5.3 地下空间组织 | 第133-134页 |
5.6 交通系统 | 第134-139页 |
5.6.1 地铁系统 | 第134-135页 |
5.6.2 车行系统 | 第135-136页 |
5.6.3 步行系统 | 第136-137页 |
5.6.4 停车系统 | 第137-138页 |
5.6.5 换乘系统 | 第138-139页 |
5.7 开放空间与绿地景观系统 | 第139-142页 |
5.7.1 开放空间设计 | 第139-141页 |
5.7.2 绿地景观系统 | 第141-142页 |
5.8 节点空间设计 | 第142-146页 |
5.8.1 地铁出入口空间设计 | 第142-144页 |
5.8.2 衔接空间设计 | 第144-146页 |
5.9 规划设计实践反思 | 第146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6 结论 | 第148-150页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48-149页 |
6.2 论文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6页 |
附录一:TOD 模式下地铁西单站地上商业空间消费者调查问卷 | 第156-160页 |
附录二:TOD 模式下地铁西单站地上商业空间经营者调查问卷 | 第160-162页 |
图表来源 | 第162-170页 |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