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广告对大学生群体的传播效果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1.4.1 广告传播效果理论 | 第14-15页 |
1.4.2 受众的社会类型论 | 第15页 |
1.4.3 阈下知觉广告理论 | 第15-16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1.5.1 研究创新 | 第16页 |
1.5.2 研究不足 | 第16-17页 |
2 微电影广告概述 | 第17-27页 |
2.1 微电影广告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微电影 | 第17-18页 |
2.1.2 微电影广告 | 第18-19页 |
2.2 微电影广告兴起动因分析 | 第19-22页 |
2.2.1 广告“三化”的催生 | 第19-20页 |
2.2.2 碎片化时代受众需要 | 第20页 |
2.2.3 广告娱乐传播的推动 | 第20-21页 |
2.2.4 “两限令”政策的东风 | 第21-22页 |
2.3 微电影广告的特性 | 第22-27页 |
2.3.1 故事性 | 第22-23页 |
2.3.2 主动性 | 第23-24页 |
2.3.3 参与性 | 第24-25页 |
2.3.4 精准性 | 第25页 |
2.3.5 话题性 | 第25-27页 |
3 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效果实证调查 | 第27-46页 |
3.1 研究方案设计 | 第27-30页 |
3.1.1 选取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的典范性 | 第27-28页 |
3.1.2 研究假设 | 第28页 |
3.1.3 研究设计说明 | 第28-29页 |
3.1.4 样本基本信息统计 | 第29-30页 |
3.2 统计分析 | 第30-46页 |
3.2.1 大学生群体与微电影广告的接触度 | 第30-32页 |
3.2.2 大学生群体对微电影广告的认知效果 | 第32-37页 |
3.2.3 大学生群体对微电影广告的情感效果 | 第37-43页 |
3.2.4 大学生群体对微电影广告的意动效果 | 第43-46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6-51页 |
4.1 结论 | 第46-48页 |
4.1.1 接触度 | 第46页 |
4.1.2 认知效果 | 第46-47页 |
4.1.3 情感效果 | 第47页 |
4.1.4 意动效果 | 第47-48页 |
4.2 建议 | 第48-51页 |
4.2.1 精准定位,提供个性化体验 | 第48页 |
4.2.2 内容为王,打造持续传播力 | 第48-49页 |
4.2.3 软性沟通,植入适度 | 第49-50页 |
4.2.4 整合媒介资源,传播立体化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