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2 观点述评 | 第14-15页 |
1.2.3 深化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分析 | 第18-25页 |
2.1 开启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 | 第18-22页 |
2.1.1 特殊国情对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 | 第18-19页 |
2.1.2 马克思主义在赣南、闽西地区的艰难传播 | 第19-20页 |
2.1.3 中共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部署 | 第20-22页 |
2.2 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2.2.1 农民的主体性和局限性决定了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2.2.2 在农村战争环境中建设苏维埃政权和人民军队的需要 | 第23-25页 |
第3章 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及方针 | 第25-32页 |
3.1 以“工农武装割据”和“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为指导 | 第25-29页 |
3.1.1 “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及其形成 | 第25-28页 |
3.1.2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 | 第28-29页 |
3.2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方针 | 第29-32页 |
3.2.1 马列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 第29-30页 |
3.2.2 中共在中央苏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 | 第30-32页 |
第4章 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32-58页 |
4.1 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32-38页 |
4.1.1 宣传中共的阶级路线和方针政策 | 第32-33页 |
4.1.2 “灌输”共产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33-35页 |
4.1.3 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民的束缚 | 第35-37页 |
4.1.4 号召农民同阶级敌人作坚决斗争 | 第37-38页 |
4.2 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 第38-49页 |
4.2.1 通过规定学校课程和教材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 第38-41页 |
4.2.2 兴办师范学校——有效地提高教员队伍思想政治素养 | 第41-42页 |
4.2.3 开展扫盲运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 第42-45页 |
4.2.4 发行红色报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宣传媒介 | 第45-47页 |
4.2.5 联合群众团体和少共青年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 第47-49页 |
4.3 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 | 第49-58页 |
4.3.1 红军队伍的壮大 | 第49-51页 |
4.3.2 军民的思想就觉悟和革命热情的提高 | 第51-53页 |
4.3.3 党的宣传工作、组织和队伍的增强 | 第53-55页 |
4.3.4 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广泛宣传 | 第55-56页 |
4.3.5 共产主义精神的广泛传播 | 第56-58页 |
第5章 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 第58-70页 |
5.1 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 第58-64页 |
5.1.1 重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培养 | 第58-59页 |
5.1.2 围绕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 第59-61页 |
5.1.3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 第61-64页 |
5.2 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 第64-70页 |
5.2.1 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第64-67页 |
5.2.2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 第67-68页 |
5.2.3 全面深化改革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