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滑坡敏感性评价现状 | 第13-15页 |
1.2.2 融入PSInSAR的滑坡敏感性评价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滑坡敏感性评价及PSInSAR形变监测原理 | 第20-27页 |
2.1 滑坡敏感性评价 | 第20-23页 |
2.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0-21页 |
2.1.2 评价指标分级量化 | 第21页 |
2.1.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21-22页 |
2.1.4 滑坡敏感性评价结果检验 | 第22页 |
2.1.5 滑坡敏感性区划 | 第22-23页 |
2.2 PSInSAR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2.3 滑坡敏感性评价模型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7-38页 |
3.1 地理位置 | 第27页 |
3.2 地形地貌 | 第27-28页 |
3.3 基础地质 | 第28-31页 |
3.4 气象水文 | 第31页 |
3.5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1-32页 |
3.6 植被覆盖情况 | 第32-33页 |
3.7 已有滑坡灾害 | 第33-3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多源数据处理 | 第38-46页 |
4.1 研究区数据概况 | 第38页 |
4.2 数字高程模型生成 | 第38-43页 |
4.3 PSInSAR形变提取 | 第43-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研究区滑坡敏感性评价 | 第46-60页 |
5.1 研究区滑坡影响因子分析 | 第46-52页 |
5.1.1 坡度 | 第46-48页 |
5.1.2 地层岩性 | 第48-49页 |
5.1.3 相对高差 | 第49-50页 |
5.1.4 坡向 | 第50页 |
5.1.5 曲率 | 第50-51页 |
5.1.6 PSI形变 | 第51-52页 |
5.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5.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2-53页 |
5.2.2 评价模型的效果检验 | 第53页 |
5.3 研究区敏感性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53-59页 |
5.3.1 研究区滑坡敏感性评价区划 | 第53-54页 |
5.3.2 研究区滑坡敏感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5.3.3 研究区滑坡敏感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3.4 敏感性评价结果检验 | 第57-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