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2-16页 |
第一部分 :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外泌体促进肠癌干细胞的干性 | 第16-44页 |
1 前言 | 第16-1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8-26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8-20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2 方法 | 第20-26页 |
2.2.1 流式细胞仪分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第20页 |
2.2.2 免疫荧光染色及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 | 第20-21页 |
2.2.3 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与肠癌细胞共培养 | 第21页 |
2.2.4 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和Lgr5的表达 | 第21页 |
2.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第21页 |
2.2.6 RealtimePCR | 第21-24页 |
2.2.7 Transwell实验 | 第24页 |
2.2.8 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分离 | 第24页 |
2.2.9 电镜及免疫电镜 | 第24页 |
2.2.10 免疫印迹实验 | 第24-26页 |
3 结果 | 第26-40页 |
3.1 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检测 | 第26-27页 |
3.2 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肠癌CSCs的干性 | 第27-30页 |
3.3 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增加了肠癌细胞G0/G1期的细胞数 | 第30-31页 |
3.4 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肠癌干细胞相关标志物的表达 | 第31-32页 |
3.5 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肠癌细胞的侵袭 | 第32-33页 |
3.6 肠癌CSCs在肠癌组织中的定位 | 第33-35页 |
3.7 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检测 | 第35页 |
3.8 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促进肠癌 CSCs 的干性 | 第35-36页 |
3.9 去除外泌体后的条件培养基不能再发挥促进肠癌 CSCs 上调的作用 | 第36-40页 |
4 讨论 | 第40-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第二部分 :外泌体来源的miR-3120-5p调节肠癌细胞干性的机制研究 | 第44-68页 |
6 前言 | 第44-45页 |
7 材料与方法 | 第45-53页 |
7.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5-47页 |
7.1.1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7.1.2 主要仪器 | 第46-47页 |
7.2 方法 | 第47-53页 |
7.2.1 脂质体转染 | 第47页 |
7.2.2 病毒转染 | 第47页 |
7.2.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第47-48页 |
7.2.4 蛋白提取 | 第48页 |
7.2.5 免疫印迹实验 | 第48-49页 |
7.2.6 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 第49页 |
7.2.7 RealtimePCR | 第49-53页 |
8 结果 | 第53-64页 |
8.1 人BM-MSCs来源的外泌体促进肠癌CSCs | 第53-54页 |
8.2 外泌体来源的miR-3120-5p促进肠癌CSCs | 第54-58页 |
8.3 外泌体来源的miR-3120-5p的下游靶基因 | 第58-59页 |
8.4 miR-3120-5p通过下调Axin2促进肠癌CSCs | 第59-61页 |
8.6 肠癌CSCs与肿瘤的侵袭转移相关 | 第61-64页 |
9 讨论 | 第64-67页 |
10 结论 | 第67-68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综述 | 第7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个人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