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精神生活及其相关理论 | 第14-23页 |
| 2.1 精神生活相关概念梳理 | 第14-16页 |
| 2.1.1 精神 | 第14页 |
| 2.1.2 精神生活 | 第14-15页 |
| 2.1.3 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 第15-16页 |
| 2.2 精神生活的理论形态 | 第16-19页 |
| 2.2.1 中国社会精神生活的理论形态 | 第16-17页 |
| 2.2.2 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理论形态 | 第17-19页 |
| 2.3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理论 | 第19-23页 |
| 2.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理论 | 第19-20页 |
| 2.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理论 | 第20-22页 |
| 2.3.3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理论是引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3-29页 |
|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梳理 | 第23-25页 |
| 3.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23页 |
| 3.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 3.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 第25页 |
| 3.2 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 第25-26页 |
| 3.2.1 内容上的契合性 | 第25-26页 |
| 3.2.2 功能上的契合性 | 第26页 |
| 3.3 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 第26-29页 |
| 3.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 | 第26-27页 |
| 3.3.2 大学生精神生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分析 | 第29-35页 |
| 4.1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 | 第29-31页 |
| 4.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经济背景 | 第29页 |
| 4.1.2 多元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时代风向 | 第29-30页 |
| 4.1.3 科学技术是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信息平台 | 第30-31页 |
| 4.2 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分析 | 第31-35页 |
| 4.2.1 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积极方面 | 第31-33页 |
| 4.2.2 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消极方面 | 第33-35页 |
| 第五章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途径 | 第35-44页 |
| 5.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提升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 | 第35-37页 |
| 5.1.1 和谐教育理念 | 第35-36页 |
| 5.1.2 实践教育理念 | 第36-37页 |
| 5.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 | 第37-39页 |
| 5.2.1 关注精神诉求 | 第37页 |
| 5.2.2 磨砺精神品格 | 第37-38页 |
| 5.2.3 提升精神境界 | 第38-39页 |
| 5.3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升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 | 第39-41页 |
| 5.3.1 情理交融 | 第39页 |
| 5.3.2 榜样激励 | 第39页 |
| 5.3.3 自我教育 | 第39-40页 |
| 5.3.4 知行合一 | 第40-41页 |
| 5.4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 | 第41-44页 |
| 5.4.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 第41页 |
| 5.4.2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作用 | 第41-42页 |
| 5.4.3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附录 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 第47-51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