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培黎学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7-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关于培黎学校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三节 资料来源 | 第12-14页 |
一、档案资料及回忆性论著 | 第12页 |
二、民国期刊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山丹培黎学校的建立 | 第14-23页 |
第一节 培黎学校的初期发展 | 第14-19页 |
一、培黎学校的创建背景 | 第14-15页 |
二、培黎学校的艰辛探索 | 第15-17页 |
三、西北区培黎学校(1940—1941)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培黎学校迁往山丹 | 第19-23页 |
一、双石铺培黎学校和兰州穆柯寨培黎学校 | 第19-20页 |
二、培黎学校搬迁到山丹的契机及原因 | 第20-23页 |
第二章 艾黎的教育思想 | 第23-29页 |
第一节 艾黎教育思想的渊源 | 第23页 |
第二节 艾黎的办学思想 | 第23-29页 |
一、招收学员条件 | 第24-26页 |
二、教学理念 | 第26-27页 |
三、学校服务社会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山丹培黎学校的管理机构 | 第29-37页 |
第一节 山丹培黎学校的办学困难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学校布局 | 第30-32页 |
第三节 组织管理机构 | 第32-37页 |
一、学校的组织系统 | 第32页 |
二、师资力量 | 第32-34页 |
三、学校组织 | 第34-37页 |
第四章 课程设置 | 第37-40页 |
第五章 经费来源及实业 | 第40-51页 |
第一节 经费来源 | 第40-43页 |
第二节 实业部分 | 第43-47页 |
第三节 学校与山丹县 | 第47-51页 |
一、对山丹建设的贡献 | 第47-49页 |
二、学校和地方的关系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