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一、第三人侵害劳动债权的概述 | 第15-23页 |
(一) 第三人侵害劳动债权的简要探究 | 第15-16页 |
(二) 债的相对性理论 | 第16-20页 |
1、债的相对性理论 | 第16-18页 |
2、债相对性的内容 | 第18-19页 |
3、债的不可侵犯性 | 第19-20页 |
(三) 债的相对性理论之突破 | 第20-23页 |
1、债的相对性突破之根源 | 第20-21页 |
2、债的相对性突破之国外实践 | 第21页 |
3、债的相对性突破之我国实践 | 第21-23页 |
二、第三人侵害劳动债权的构成要件 | 第23-30页 |
(一) 合法有效的债权 | 第23-24页 |
(二) 第三人侵权 | 第24-25页 |
(三) 侵权行为及危害后果 | 第25-28页 |
1、引诱违约 | 第26-27页 |
2、恶意通谋 | 第27-28页 |
(四) 主观恶意 | 第28-30页 |
三、第三人侵害劳动债权的责任承担与分配 | 第30-34页 |
(一) 责任类型 | 第30-31页 |
1、单独责任 | 第30-31页 |
2、共同责任 | 第31页 |
(二) 第三人的抗辩事由 | 第31-32页 |
(三) 责任承担 | 第32-34页 |
1、责任的分配 | 第32页 |
2、责任方式 | 第32-34页 |
四、第三人侵害劳动债权的立法完善 | 第34-40页 |
(一) 确立第三人侵害劳动债权制度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1、有利于债权人的合法债权得以实现 | 第34页 |
2、有利于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 第34-35页 |
3、有利于减少当事人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 第35页 |
(二) 国外立法实践以及我国相关制度的探讨 | 第35-36页 |
(三) 我国构建第三人侵害劳动债权的立法建议 | 第36-40页 |
1、立法依据 | 第36-37页 |
2、对第三人侵害劳动债权救济之构想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