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禁锢考论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CONTENTS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禁锢概述 | 第14-21页 |
第一节 “禁锢”与“锢”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禁锢的性质辨析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禁锢的特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两汉禁锢的形成及其原因 | 第21-28页 |
第一节 禁锢的形成 | 第21-25页 |
一、两汉禁锢溯源 | 第21-25页 |
二、汉代禁锢的确立 | 第25页 |
第二节 汉代禁锢形成的原因 | 第25-28页 |
第三章 两汉禁锢的主要内容 | 第28-46页 |
第一节 禁锢的效力 | 第28-31页 |
第二节 禁锢的适用范围 | 第31-40页 |
一、贾人赘婿 | 第31-33页 |
二、因犯罪而被禁锢者 | 第33-40页 |
第三节 禁锢的期限 | 第40-42页 |
第四节 禁锢的解除 | 第42-46页 |
一、禁锢解除的方式 | 第42-45页 |
二、解除禁锢的效果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两汉禁锢评析 | 第46-50页 |
第一节 积极作用 | 第46-48页 |
一、完善相关制度 | 第46页 |
二、整饬吏治 | 第46-47页 |
三、表征文化价值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消极影响 | 第48-50页 |
一、后期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 第48页 |
二、人才流失与士人忠君观念的衰微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