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7页 |
1 引言 | 第17-25页 |
2 材料和仪器 | 第25-30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0-45页 |
4 实验结果 | 第45-75页 |
4.1 神经性疼痛模型 | 第45-46页 |
4.2 加巴喷丁的镇痛效应 | 第46-47页 |
4.3 安慰剂效应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4.4 条件位置偏爱实验 | 第49-51页 |
4.5 安慰剂模型的脑内活动改变 | 第51-59页 |
4.5.1 脑内活动的改变 | 第51-53页 |
4.5.2 内侧前额叶皮质在安慰剂效应中的作用 | 第53-59页 |
4.6 阿片肽系统在安慰剂镇痛效应中的作用 | 第59-67页 |
4.6.1 行为学结果 | 第59-61页 |
4.6.2 脑内活动的改变 | 第61-63页 |
4.6.3 μ阿片肽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抑制了PrL、rACC和vlPAG的功能共变关系 | 第63-65页 |
4.6.4 纳洛酮对条件位置偏爱实验的影响 | 第65-67页 |
4.7 多巴胺系统在安慰剂镇痛效应中的作用 | 第67-73页 |
4.7.1 行为学结果 | 第67-69页 |
4.7.2 脑内活动的改变 | 第69-73页 |
4.8 内侧前额叶皮质内的受体在安慰剂镇痛效应中的作用 | 第73-75页 |
5 讨论 | 第75-85页 |
6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101页 |
综述: 安慰剂效应与神经精神疾病 | 第101-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8页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