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引言 | 第15-24页 |
1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概论 | 第24-46页 |
1.1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概念及特征 | 第24-33页 |
1.1.1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涉及的概念 | 第24-29页 |
1.1.2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的特征与分类 | 第29-33页 |
1.2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立法沿革 | 第33-39页 |
1.2.1 中国古代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立法概况及特点 | 第33-38页 |
1.2.2 中国近现代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立法 | 第38页 |
1.2.3 新中国成立后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的立法 | 第38-39页 |
1.3 境外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立法比较 | 第39-46页 |
1.3.1 国外司法人员渎职罪的立法现状与特点 | 第39-42页 |
1.3.2 境外与我国司法人员渎职罪立法的比较分析 | 第42-46页 |
2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构成要件 | 第46-79页 |
2.1 司法人员渎职罪的法益 | 第46-57页 |
2.1.1 渎职犯罪法益界定的理论基础 | 第46-49页 |
2.1.2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法益观点介评 | 第49-53页 |
2.1.3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的法益确定 | 第53-57页 |
2.2 客观要件 | 第57-64页 |
2.2.1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的违法性要素—司法人员渎职行为 | 第57-61页 |
2.2.2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的违法性要素——犯罪对象 | 第61-62页 |
2.2.3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的违法性要素——危害结果 | 第62-64页 |
2.3 主体要件 | 第64-71页 |
2.3.1 司法人员的判断标准 | 第64-66页 |
2.3.2 司法人员的具体分类 | 第66-69页 |
2.3.3 集体研究决定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认定 | 第69-71页 |
2.4 主观要件 | 第71-79页 |
2.4.1 渎职犯罪罪过形式概念 | 第71-72页 |
2.4.2 复合罪过理论的质疑 | 第72-75页 |
2.4.3 单一罪过理论的展开 | 第75页 |
2.4.4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主观方面研析 | 第75-79页 |
3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其它共性问题 | 第79-110页 |
3.1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形态问题 | 第79-82页 |
3.1.1 危害结果与犯罪成立 | 第79-80页 |
3.1.2 行为犯犯罪形态判定标准 | 第80-81页 |
3.1.3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的未遂形态——以徇私枉法罪为例 | 第81-82页 |
3.2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共犯问题 | 第82-101页 |
3.2.1 司法人员渎职共犯的理论建构 | 第82-87页 |
3.2.2 司法人员渎职共犯的认定路径及研究对象 | 第87-90页 |
3.2.3 无身份参与司法人员渎职共犯的司法实践 | 第90-97页 |
3.2.4 司法人员之间共同渎职罪的法律实践 | 第97-101页 |
3.3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罪数问题 | 第101-110页 |
3.3.1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罪数的意义 | 第101-103页 |
3.3.2 司法人员渎职罪罪数的判断标准及处断原则 | 第103-105页 |
3.3.3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罪数理论的具体应用 | 第105-110页 |
4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若干疑难问题研析(之一) | 第110-126页 |
4.1 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疑难问题 | 第110-119页 |
4.1.1 疑难案件分析与争议点的研讨 | 第110-112页 |
4.1.2 “犯罪嫌疑人”的含义及范围 | 第112-115页 |
4.1.3 “证人”的含义及范围 | 第115-117页 |
4.1.4 “致人伤残、死亡”的性质——法律拟制 | 第117-119页 |
4.2 虐待被监管人罪疑难问题 | 第119-126页 |
4.2.1 疑难案件分析与争议点的研讨 | 第119-121页 |
4.2.2 本罪双重客体的确定 | 第121-122页 |
4.2.3 对本罪犯罪对象的范围 | 第122-123页 |
4.2.4 第248条第2款的理解 | 第123-126页 |
5 司法人员渎职犯罪若干疑难问题研析(之二) | 第126-164页 |
5.1 徇私枉法罪疑难问题 | 第126-139页 |
5.1.1 疑难案件分析与争议点的探讨 | 第126-128页 |
5.1.2 徇私枉法罪行为结构的塑造 | 第128-130页 |
5.1.3 对“追诉”行为的理解 | 第130-133页 |
5.1.4 “徇私”、“徇情”研判 | 第133-135页 |
5.1.5 “间接故意”问题 | 第135-137页 |
5.1.6 “有罪的人”的理解 | 第137-139页 |
5.2 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疑难问题 | 第139-145页 |
5.2.1 疑难案件分析与争议点的研讨 | 第139页 |
5.2.2 如何理解本罪中的“减刑” | 第139-140页 |
5.2.3 不作为能否构成本罪 | 第140-141页 |
5.2.4 本罪的即遂形态的判定 | 第141-143页 |
5.2.5 本罪的共犯问题 | 第143-145页 |
5.3 私放在押人员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疑难问题 | 第145-151页 |
5.3.1 疑难案件分析与争议点的研讨 | 第145-147页 |
5.3.2 区分“严重不负责任”与“一般性的工作过失”界限 | 第147-148页 |
5.3.3 “在押”的认定 | 第148-149页 |
5.3.4 与易混罪名的区分 | 第149-151页 |
5.4 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疑难问题 | 第151-158页 |
5.4.1 疑难案件分析与争议点研讨 | 第151-153页 |
5.4.2 “枉法”的具体内涵 | 第153-154页 |
5.4.3 本罪即遂标准的判断 | 第154-156页 |
5.4.4 枉法裁判包括“枉法调解” | 第156-157页 |
5.4.5 违反程序法也应被认定为“枉法裁判” | 第157-158页 |
5.5 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疑难问题 | 第158-164页 |
5.5.1 疑难案件分析与争议点研讨 | 第158页 |
5.5.2 注意义务的理解 | 第158-160页 |
5.5.3 犯罪对象的确定 | 第160-161页 |
5.5.4 “严重不负责任”与“滥用职权”的理解 | 第161-162页 |
5.5.5 “判决、裁定”不包括刑事裁判 | 第162-164页 |
结语 | 第164-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7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