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6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 | 第17-26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26-34页 |
一、有效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成效 | 第26-27页 |
二、中学教师、高效能教师 | 第27-28页 |
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 | 第28-31页 |
四、有效教学关键行为 | 第31-34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4-3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8-78页 |
第一节 有效教学理论 | 第38-48页 |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 第38-40页 |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 第40-43页 |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 第43-47页 |
四、有效教学理论对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47-48页 |
第二节 能力素质模型理论 | 第48-57页 |
一、能力素质模型的起源与内涵 | 第48-50页 |
二、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 | 第50-53页 |
三、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第53-56页 |
四、能力素质模型理论对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57-69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述 | 第57-61页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 | 第61-64页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取向 | 第64-67页 |
四、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67-69页 |
第四节 中学教育理论 | 第69-77页 |
一、中学教育的本质 | 第69-71页 |
二、中学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 第71-73页 |
三、中学教师的专业角色 | 第73-76页 |
四、中学教育理论对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76-77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第78-91页 |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 第78-83页 |
一、有效教学能力素质的构成与个体差异 | 第78-80页 |
二、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的构成与个体差异 | 第80-82页 |
三、能力素质、关键行为、教学成效三者的关系 | 第82-83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83-84页 |
一、构建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研究对象 | 第83-84页 |
二、有效性检验与现状分析的研究对象 | 第84页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第84-85页 |
第四节 研究工具的选取 | 第85-89页 |
一、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构建方法 | 第85-86页 |
二、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结构构建方法 | 第86页 |
三、关键变量的测量 | 第86-89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四章 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的提取与模型构建 | 第91-159页 |
第一节 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及构建思路 | 第91-95页 |
一、能力素质模型与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 | 第91-92页 |
二、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的具体思路 | 第92-95页 |
第二节 有效教学能力素质要素的提取 | 第95-134页 |
一、基于文献与理论分析的能力素质梳理 | 第95-116页 |
二、基于行为事件访谈和专家访谈的能力素质分析 | 第116-127页 |
三、基于小样本问卷调查的能力素质探究 | 第127-131页 |
四、能力素质的归纳整理与问卷形成 | 第131-134页 |
第三节 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的探索 | 第134-151页 |
一、预调查与问卷的调整 | 第134-141页 |
二、正式调查数据的来源与结构 | 第141-145页 |
三、信效度检验 | 第145-146页 |
四、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146-151页 |
第四节 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的验证 | 第151-158页 |
一、数据来源与结构 | 第151-152页 |
二、信效度检验 | 第152-153页 |
三、一阶模型验证 | 第153-156页 |
四、二阶模型验证 | 第156-158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五章 教师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的筛选与结构探究 | 第159-200页 |
第一节 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结构的探究思路 | 第159-165页 |
一、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的共性特征与筛选原则 | 第159-162页 |
二、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结构探究的具体思路 | 第162-165页 |
第二节 有效教学关键行为指标的筛选 | 第165-181页 |
一、基于文献与理论分析的关键行为筛选 | 第165-169页 |
二、基于教师访谈和专家访谈的关键行为分析 | 第169-176页 |
三、基于小样本问卷调查的关键行为探究 | 第176-179页 |
四、关键行为的归纳整理与问卷形成 | 第179-181页 |
第三节 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结构的探索 | 第181-196页 |
一、预调查与问卷的调整 | 第181-187页 |
二、正式调查数据的来源与结构 | 第187页 |
三、信效度检验 | 第187-188页 |
四、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188-196页 |
第四节 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结构的验证 | 第196-199页 |
一、数据来源与结构 | 第196页 |
二、信效度检验 | 第196-197页 |
三、结构模型验证 | 第197-199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99-200页 |
第六章 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有效性检验 | 第200-231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样本特征 | 第200-204页 |
一、研究目的与工具 | 第200-201页 |
二、样本的选择及特征 | 第201-204页 |
第二节 不同主体对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评价 | 第204-214页 |
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对能力素质各指标的评价 | 第205-210页 |
二、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对关键行为各指标的评价 | 第210-213页 |
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调整 | 第213-214页 |
第三节 教师教学成效的现状与总体评价 | 第214-220页 |
一、教师教学成效评价的原则 | 第214页 |
二、基于不同指标的教师教学成效现状 | 第214-217页 |
三、教师教学成效的总体评价 | 第217-220页 |
第四节 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对教学成效的影响与预测 | 第220-230页 |
一、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教学成效的回归分析 | 第220-222页 |
二、有效教学关键行为与教学成效的回归分析 | 第222-224页 |
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关键行为与教学成效的路径分析 | 第224-229页 |
四、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最终确定 | 第229-230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230-231页 |
第七章 当前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与关键行为的现状及差异 | 第231-259页 |
第一节 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现状与差异分析 | 第231-242页 |
一、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的整体情况 | 第231-232页 |
二、教师各能力素质的具体情况 | 第232-235页 |
三、不同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的差异分析 | 第235-242页 |
第二节 教师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现状与差异分析 | 第242-254页 |
一、教师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的整体情况 | 第242-244页 |
二、教师各关键行为的具体情况 | 第244-247页 |
三、不同教师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247-254页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第254-257页 |
一、教师的发展存在不充分的问题 | 第254-255页 |
二、教师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 第255-256页 |
三、当前迫切需要解决教师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 | 第256-25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57-259页 |
第八章 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应用建议 | 第259-283页 |
第一节 基于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教师招聘 | 第259-267页 |
一、我国教师录用政策的演进历程与现状 | 第259-260页 |
二、当前我国教师招聘录用存在的问题 | 第260-263页 |
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在教师招聘中的应用 | 第263-267页 |
第二节 基于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教师培养 | 第267-272页 |
一、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 第267-269页 |
二、当前我国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69-270页 |
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 | 第270-272页 |
第三节 基于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教师培训 | 第272-276页 |
一、我国教师培训制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272-273页 |
二、当前我国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 第273-274页 |
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 第274-276页 |
第四节 基于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的教师研修 | 第276-281页 |
一、我国教研制度的嬗变历程与教师研修现状 | 第276-278页 |
二、当前我国教师研修存在的问题 | 第278-279页 |
三、有效教学能力素质模型与关键行为结构在教师研修中的应用 | 第279-281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281-283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83-287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283-285页 |
第二节 研究创新 | 第285页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285-287页 |
参考文献 | 第287-300页 |
附录 | 第300-321页 |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21-323页 |
后记 | 第323-3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