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1 野生二粒小麦及其耐盐性 | 第13-16页 |
1.1.1 野生二粒小麦概述 | 第13-14页 |
1.1.2 野生二粒小麦与小麦遗传改良 | 第14-15页 |
1.1.3 野生二粒小麦耐盐研究 | 第15-16页 |
1.2 高通量测序与麦类基因组 | 第16-20页 |
1.2.1 高通量测序的技术平台及特点 | 第17页 |
1.2.2 麦类基因组学进展 | 第17-20页 |
1.3 植物转录组学研究 | 第20-26页 |
1.3.1 转录组学概述 | 第20-21页 |
1.3.2 转录组测序与植物响应逆境胁迫 | 第21-24页 |
1.3.3 基因的选择性剪接 | 第24-25页 |
1.3.4 植物RNA编辑 | 第25-26页 |
1.4 植物miRNA组学研究 | 第26-28页 |
1.4.1 miRNA概述 | 第26页 |
1.4.2 miRNA与植物逆境响应 | 第26-27页 |
1.4.3 植物miRNA响应盐胁迫研究 | 第27-28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野生二粒小麦耐盐性评价与筛选 | 第29-4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1.1 耐盐评价所用材料 | 第29-30页 |
2.1.2 温室实验 | 第30页 |
2.1.3 光合相关性状的测定 | 第30-31页 |
2.1.4 生物量、根系性状的测定 | 第31页 |
2.1.5 钾钠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2.1.6 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2.2 结果 | 第32-42页 |
2.2.1 野生二粒小麦和硬粒小麦耐盐指数的比较 | 第32-34页 |
2.2.2 盐胁迫和对照条件下的性状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2.2.3 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7页 |
2.2.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37-39页 |
2.2.5 主成分分析 | 第39-41页 |
2.2.6 聚类分析 | 第41-42页 |
2.3 讨论 | 第42-45页 |
2.3.1 二粒小麦耐盐评价的有效筛选指标 | 第42-43页 |
2.3.2 Na+排出机制影响二粒小麦的盐胁迫耐受性 | 第43页 |
2.3.3 耐盐评价的方法探讨 | 第43-45页 |
2.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野生二粒小麦盐胁迫相关miRNA的鉴定及比较分析 | 第46-6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3.1.1 实验材料和盐处理 | 第46-47页 |
3.1.2 RNA提取与测序 | 第47页 |
3.1.3 miRNA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7-48页 |
3.2 结果 | 第48-54页 |
3.2.1 小RNA测序结果 | 第48-49页 |
3.2.2 miRNA的鉴定 | 第49-50页 |
3.2.3 野生二粒小麦盐胁迫相关miRNA鉴定 | 第50-52页 |
3.2.4 靶基因的预测及功能分析 | 第52-53页 |
3.2.5 盐胁迫相关miRNA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53-54页 |
3.3 讨论 | 第54-59页 |
3.3.1 野生二粒小麦盐胁迫相关miRNA及其靶基因 | 第55页 |
3.3.2 植物逆境相关miRNA介导的调控模式 | 第55-56页 |
3.3.3 野生二粒小麦及其近缘种的盐/旱胁迫miRNA总结 | 第56-59页 |
3.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野生二粒小麦盐胁迫相关基因的发掘与鉴定 | 第60-7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4.1.2 RNA提取和测序文库构建 | 第60-61页 |
4.1.3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第61页 |
4.1.4 野生二粒小麦的基因功能注释和目标基因集的富集分析 | 第61-62页 |
4.1.5 盐胁迫转录组数据的选择性剪接分析 | 第62页 |
4.1.6 盐胁迫转录组数据的RNA编辑分析 | 第62页 |
4.1.7 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 | 第62-6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3-74页 |
4.2.1 野生二粒小麦盐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 第63-69页 |
4.2.2 差异基因和生理生化性状的关联 | 第69-71页 |
4.2.3 野生二粒小麦盐胁迫下RNA编辑分析 | 第71-72页 |
4.2.4 野生二粒小麦盐胁迫下选择性剪接分析 | 第72-74页 |
4.3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野生二粒小麦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第75-8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5.1.1 数据来源 | 第76页 |
5.1.2 同源基因的鉴定 | 第76页 |
5.1.3 基因特征的分析 | 第76-77页 |
5.1.4 基因表达分析 | 第77页 |
5.1.5 基因的功能注释 | 第77页 |
5.1.6 统计分析及绘图 | 第7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7-87页 |
5.2.1 同源基因的鉴定及核酸替换速率的分布 | 第77-80页 |
5.2.2 不同类型的同源基因结构特征的比较 | 第80-85页 |
5.2.3 不同类型的同源基因的表达特性和富集分析 | 第85-87页 |
5.3 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4页 |
附录 | 第104-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