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稻瘟病及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 稻瘟病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1 稻瘟病的发生和危害 | 第14-15页 |
1.2 病原物 | 第15页 |
1.3 侵染循环 | 第15页 |
1.4 稻瘟病防治方法 | 第15-17页 |
2 诱导抗病性产生的相关机制 | 第17-18页 |
2.1 产生抑制性物质 | 第17页 |
2.2 酶活性的变化 | 第17-18页 |
2.3 遗传机制的激活 | 第18页 |
3 生防菌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3.1 细菌 | 第18-19页 |
3.2 放线菌 | 第19页 |
3.3 真菌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生防菌株筛选 | 第21-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2.1 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生防菌株大田筛选的结果 | 第24-27页 |
2.2 有效菌株发酵液诱导水稻对稻瘟病的室内防治效果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 有效菌株发酵液对水稻的促生作用 | 第28-29页 |
2.4 有效菌株发酵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9-30页 |
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有效菌株鉴定 | 第31-53页 |
1 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有效效真菌菌株鉴定及培养特性研究 | 第31-4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1.4 小结 | 第41-42页 |
2 诱导水稻抗稻瘟病有效细菌的鉴定及培养特性研究 | 第42-53页 |
2.1 材料 | 第42-4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2.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Snefw301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抗病相关酶活性研究 | 第53-63页 |
1 材料 | 第53-5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1.2 仪器与用具 | 第53-5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4-57页 |
2.1 过氧化物酶(POD)的提取及酶活性的检测 | 第54-55页 |
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提取及酶活性的检测 | 第55-56页 |
2.3 多酚氧化酶(PPO)的提取及酶活性的检测 | 第56页 |
2.4 苯丙氨酸裂解酶(PAL)的提取及酶活性的检测 | 第56-5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3.1 过氧化物酶(POD) | 第57-58页 |
3.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第58-59页 |
3.3 多酚氧化酶(PPO) | 第59-60页 |
3.4 苯丙氨酸裂解酶(PAL) | 第60-61页 |
4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3-66页 |
1 水稻种子处理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菌株筛选 | 第63页 |
2 有效菌株的鉴定 | 第63-64页 |
3 Snefw301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抗病相关酶活性研究 | 第64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