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5-45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6-25页 |
1.1.1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社会背景 | 第16-20页 |
1.1.2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经济背景 | 第20-25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25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26-38页 |
1.3.1 中国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26-32页 |
1.3.2 国外乡村住居营建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32-35页 |
1.3.3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策略的总体评价 | 第35-3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8-44页 |
1.4.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38-4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41-4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44-45页 |
2 乡村住居中人宅耦合关系的基础理论 | 第45-65页 |
2.1 人宅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45-49页 |
2.1.1 住居学对人宅关系的研究 | 第45-47页 |
2.1.2 能源替代论对乡村人宅关系研究的启发 | 第47-48页 |
2.1.3 人本主义在乡村人宅关系中的实践 | 第48-49页 |
2.2 耦合理论与人宅相互作用关系 | 第49-55页 |
2.2.1 系统耦合理论 | 第50-51页 |
2.2.2 耦合理论研究的建筑学应用 | 第51-52页 |
2.2.3 住居建筑系统的耦合特征 | 第52-53页 |
2.2.4 人宅相互作用的耦合特征 | 第53-54页 |
2.2.5 人宅耦合的核心问题:建筑硬件与人力资本匹配 | 第54-55页 |
2.3 乡村住居中的人宅耦合关系 | 第55-64页 |
2.3.1 人宅的耦合结构 | 第55-60页 |
2.3.2 人宅的耦合界面 | 第60-61页 |
2.3.3 人宅耦合关系的数学模型 | 第61-62页 |
2.3.4 人宅耦合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62-6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3 乡村住居中人宅耦合的作用机制 | 第65-95页 |
3.1 乡村住居中人宅耦合的作用条件 | 第65-74页 |
3.1.1 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模式 | 第66-68页 |
3.1.2 产生人宅耦合关系的经济性诉求 | 第68-69页 |
3.1.3 生成人宅耦合关系的人力资源优势 | 第69-71页 |
3.1.4 维系人宅耦合关系的居住文化内涵 | 第71-74页 |
3.2 乡村住居中人宅耦合的作用动因 | 第74-81页 |
3.2.1 人力动因 | 第74-75页 |
3.2.2 技术动因 | 第75-78页 |
3.2.3 人力与技术的合力动因 | 第78-81页 |
3.3 乡村住居中人宅耦合的作用目标 | 第81-84页 |
3.3.1 达成人宅协作 | 第81-82页 |
3.3.2 建筑营建的综合效益 | 第82-84页 |
3.4 人宅耦合关系下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内涵与原则 | 第84-93页 |
3.4.1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内涵 | 第84-92页 |
3.4.2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原则 | 第92-9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4 乡村住居中人宅耦合的作用形式 | 第95-145页 |
4.1 建筑技术系统的自配置 | 第95-109页 |
4.1.1 建筑体的自配置 | 第96-105页 |
4.1.2 住宅设施的自配置 | 第105-107页 |
4.1.3 装饰物的自配置 | 第107-109页 |
4.2 人与住宅的协调 | 第109-127页 |
4.2.1 建筑体与人的协调 | 第109-113页 |
4.2.2 住宅设施与人的协调 | 第113-117页 |
4.2.3 住宅空间与人的协调 | 第117-124页 |
4.2.4 装饰物与人的协调 | 第124-127页 |
4.3 人与住宅的融合 | 第127-140页 |
4.3.1 建筑体与人的融合 | 第127-129页 |
4.3.2 住宅设施与人的融合 | 第129-133页 |
4.3.3 住宅空间与人的融合 | 第133-140页 |
4.4 人宅耦合关系下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模式 | 第140-144页 |
4.4.1 开放建筑环境的机能耦合营建模式 | 第141-142页 |
4.4.2 促成人宅互适的应变耦合营建模式 | 第142-143页 |
4.4.3 建立人宅互助的共生耦合营建模式 | 第143-1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5 乡村住居中人宅耦合的协同因素 | 第145-167页 |
5.1 人文价值协同因素 | 第145-150页 |
5.1.1 统一于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 第145-148页 |
5.1.2 树立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循环经济意识 | 第148-149页 |
5.1.3 对乡村人力资本的投入 | 第149-150页 |
5.2 生态协同因素 | 第150-156页 |
5.2.1 乡村住居的生态构成 | 第150-152页 |
5.2.2 乡村住宅生态的内外部评价 | 第152-154页 |
5.2.3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综合效益评价 | 第154-156页 |
5.3 社会协同因素 | 第156-160页 |
5.3.1 营建主体 | 第156-158页 |
5.3.2 技术交叉 | 第158-159页 |
5.3.3 制度保障 | 第159-160页 |
5.4 人宅耦合关系下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系统框架 | 第160-165页 |
5.4.1 结构维度 | 第161-162页 |
5.4.2 关系维度 | 第162-164页 |
5.4.3 功能维度 | 第164-1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65-167页 |
6 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策略 | 第167-193页 |
6.1 人宅耦合关系架构下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理念 | 第167-175页 |
6.1.1 建筑设计对人宅耦合关系的优化 | 第168-169页 |
6.1.2 建筑设计优化人宅耦合关系的一般任务 | 第169-172页 |
6.1.3 建筑设计优化乡村住居人宅耦合关系的一般程序 | 第172-174页 |
6.1.4 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理念 | 第174-175页 |
6.2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策划策略 | 第175-179页 |
6.2.1 从一步到位到培养式的建设规划 | 第175页 |
6.2.2 从注重物理功能界面到系统功能界面的设计规划 | 第175-176页 |
6.2.3 从大型拼装式到小型拼装式的建造规划 | 第176-177页 |
6.2.4 从模板式、菜单式到定制式、服务式的服务规划 | 第177-179页 |
6.3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组织策略 | 第179-187页 |
6.3.1 既有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组织策略分析 | 第179-181页 |
6.3.2 组织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双向反馈策略(TRs) | 第181-183页 |
6.3.3 组织策略的综合比较 | 第183-186页 |
6.3.4 TRs的乡村住宅建设组织原则 | 第186-187页 |
6.4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产品化开发策略 | 第187-192页 |
6.4.1 建筑体与空间的产品化开发 | 第188-189页 |
6.4.2 住宅设施的产品化开发 | 第189-191页 |
6.4.3 装饰物的产品化开发 | 第191-19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92-193页 |
结论 | 第193-19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96-197页 |
附录A 住户参与下的乡村住宅建造案例——泥土袋建筑 | 第197-200页 |
附录B 农户类型与居住需求 | 第200-202页 |
附录C 乡村住宅空间模式 | 第202-204页 |
附录D 乡村住居建筑设计实务 | 第204-2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213-214页 |
致谢 | 第214-215页 |
作者简介 | 第215-216页 |
参考文献 | 第216-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