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4-25页 |
1 绪论 | 第25-58页 |
1.1 引言 | 第25-27页 |
1.2 锂空气电池概述 | 第27-32页 |
1.2.1 锂空气电池的发展历程及工作原理 | 第27-30页 |
1.2.2 锂空气电池的性能评价指标 | 第30-31页 |
1.2.3 锂空气电池性能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1.3 空气极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32-47页 |
1.3.1 零维碳材料 | 第32页 |
1.3.2 一维碳材料 | 第32-34页 |
1.3.3 二维碳材料 | 第34-37页 |
1.3.4 三维多孔碳材料 | 第37-40页 |
1.3.5 过渡金属基催化剂 | 第40-43页 |
1.3.6 贵金属催化剂 | 第43-45页 |
1.3.7 可溶性催化剂 | 第45-47页 |
1.4 钠离子电池概述 | 第47-48页 |
1.5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48-57页 |
1.5.1 插层型负极材料 | 第49-52页 |
1.5.2 转化型负极材料 | 第52-55页 |
1.5.3 合金型负极材料 | 第55-57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工作内容 | 第57-5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8-65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58-59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59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59-62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60页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60页 |
2.3.3 氮气物理吸附 | 第60页 |
2.3.4 X射线衍射技术 | 第60-61页 |
2.3.5 拉曼光谱 | 第61页 |
2.3.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61页 |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61页 |
2.3.8 X射线吸收谱 | 第61页 |
2.3.9 元素分析 | 第61-62页 |
2.3.10 热重分析 | 第62页 |
2.3.11 Zeta电位 | 第62页 |
2.3.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 第62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2-65页 |
2.4.1 电池组装 | 第62-63页 |
2.4.2 电池性能测试 | 第63-65页 |
3 纳米笼镶嵌的氮掺杂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及其锂空气电池性能研究 | 第65-81页 |
3.1 引言 | 第65-6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3.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66页 |
3.2.2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 第66-67页 |
3.2.3 聚多巴胺包覆的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 第67页 |
3.2.4 纳米笼镶嵌的氮掺杂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 | 第67页 |
3.2.5 纳米笼镶嵌的氮掺杂石墨烯气凝胶的表征 | 第67页 |
3.2.6 纳米笼镶嵌的氮掺杂石墨烯气凝胶的电化学测试 | 第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9页 |
3.3.1 纳米笼镶嵌的氮掺杂石墨烯气凝胶的结构与组成分析 | 第67-72页 |
3.3.2 纳米笼镶嵌的氮掺杂石墨烯气凝胶的锂空气电池性能研究 | 第72-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4 超低RuO_2负载量的Mn_3O_4/CNTs-RuO_2薄膜的制备及其锂空气电池性能研究 | 第81-95页 |
4.1 引言 | 第81-8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2-83页 |
4.2.1 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制备 | 第82页 |
4.2.2 羟基氧化锰纳米线的制备 | 第82页 |
4.2.3 自支撑Mn_3O_4/CNTs-RuO_2复合膜的制备 | 第82-83页 |
4.2.4 自支撑Mn_3O_4/CNTs-RuO_2复合膜的表征 | 第83页 |
4.2.5 自支撑Mn_3O_4/CNTs-RuO_2复合膜的电化学测试 | 第8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4页 |
4.3.1 自支撑Mn_3O_4/CNTs-RuO_2复合膜的结构与组成分析 | 第83-89页 |
4.3.2 自支撑Mn_3O_4/CNTs-RuO_2复合膜的锂空气电池性能研究 | 第89-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5 核壳结构TiO_2@MoO_2-C纳米棒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研究 | 第95-111页 |
5.1 引言 | 第95-9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6-97页 |
5.2.1 TiO_2纳米管簇前驱体的制备 | 第96页 |
5.2.2 核壳结构TiO_2@MoO_2-C纳米棒的制备 | 第96页 |
5.2.3 核壳结构TiO_2@MoO_2-C纳米棒的表征 | 第96-97页 |
5.2.4 核壳结构TiO_2@MoO_2-C纳米棒的电化学测试 | 第9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9页 |
5.3.1 核壳结构TiO_2@MoO_2-C纳米棒的结构与组成分析 | 第97-102页 |
5.3.2 核壳结构TiO_2@MoO_2-C纳米棒的钠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 第102-105页 |
5.3.3 核壳结构TiO_2@MoO_2-C纳米棒电极的赝电容特性研究 | 第105-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6 超大层间距MoS_2/碳纤维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研究 | 第111-127页 |
6.1 引言 | 第11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1-112页 |
6.2.1 自支撑静电纺丝碳纤维的制备 | 第111页 |
6.2.2 超大层间距MoS_2/碳纤维复合物的制备 | 第111-112页 |
6.2.3 超大层间距MoS_2/碳纤维复合物的表征 | 第112页 |
6.2.4 超大层间距MoS_2/碳纤维复合物的电化学测试 | 第11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25页 |
6.3.1 超大层间距MoS_2/碳纤维复合物的结构与组成分析 | 第112-118页 |
6.3.2 超大层间距MoS_2/碳纤维复合物的钠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 第118-122页 |
6.3.3 超大层间距MoS_2/碳纤维复合物的赝电容特性研究 | 第122-12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7 三明治型二硫化钼/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研究 | 第127-141页 |
7.1 引言 | 第127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27-128页 |
7.2.1 三明治型G@MoS_2-C的制备 | 第127-128页 |
7.2.2 三明治型G@MoS_2-C的表征 | 第128页 |
7.2.3 三明治型G@MoS_2-C的电化学测试 | 第128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8-140页 |
7.3.1 三明治型G@MoS_2-C的结构与组成分析 | 第128-133页 |
7.3.2 三明治型G@MoS_2-C的钠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 第133-139页 |
7.3.3 三明治型G@MoS_2-C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139-14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4页 |
8.1 结论 | 第141-142页 |
8.2 创新点 | 第142-143页 |
8.3 展望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58-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作者简介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