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1-23页 |
1 绪论 | 第23-5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3-3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3-3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30页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第30-49页 |
1.2.1 切削力作用下的CFRP切削去除行为 | 第30-34页 |
1.2.2 抑制切削力引起的CFRP钻削制孔损伤 | 第34-41页 |
1.2.3 温度对CFRP切削性能的影响和钻削制孔的温度特征 | 第41-47页 |
1.2.4 CFRP钻削制孔高温的抑制工艺 | 第47-48页 |
1.2.5 研究现状评述 | 第48-4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49-51页 |
2 CFRP钻削制孔出口区域材料切削的细观去除行为 | 第51-77页 |
2.1 引言 | 第51页 |
2.2 CFRP钻削出口区域材料切削的简化 | 第51-54页 |
2.3 单侧弱约束区域材料的切削 | 第54-65页 |
2.3.1 单侧弱约束区域材料的单纤维切削模型 | 第54-60页 |
2.3.2 刀具对纤维切削的接触模型 | 第60-65页 |
2.4 切削条件对纤维变形、断裂和树脂及界面脱粘的影响 | 第65-75页 |
2.4.1 刀刃圆弧半径的影响 | 第66-70页 |
2.4.2 刀具切削方向的影响 | 第70-73页 |
2.4.3 刀工接触位置的影响 | 第73-7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3 温度对CFRP切削性能的影响 | 第77-100页 |
3.1 引言 | 第77页 |
3.2 温度对CFRP单向层合板切削性能的影响 | 第77-87页 |
3.2.1 控温直角切削的实验系统 | 第77-80页 |
3.2.2 温度对呈不同切削角材料切削成屑特征的影响 | 第80-84页 |
3.2.3 温度对呈不同切削角的切削力的影响 | 第84-87页 |
3.3 温度对CFRP多向层合板切削性能的影响 | 第87-99页 |
3.3.1 控温切削实验系统 | 第87-89页 |
3.3.2 切削区域的温度特征 | 第89-92页 |
3.3.3 不同温度区间的切削力、加工质量变化规律 | 第92-98页 |
3.3.4 温度影响的综合评定 | 第98-99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99-100页 |
4 CFRP钻削制孔出口区域的温度特征 | 第100-123页 |
4.1 引言 | 第100页 |
4.2 高频微距红外测温技术测量CFRP的温度特征 | 第100-104页 |
4.2.1 CFRP切削温度特征的研究方法 | 第100-102页 |
4.2.2 高频微距红外测温技术测量CFRP温度及精度 | 第102-104页 |
4.3 CFRP钻削制孔出口温度测量实验系统 | 第104-106页 |
4.4 钻削制孔出口区域的温度特征 | 第106-119页 |
4.4.1 典型钻削位置不同切削角的温度特征 | 第106-114页 |
4.4.2 温度分布 | 第114-115页 |
4.4.3 制孔公称直径位置温度的时变特征 | 第115-117页 |
4.4.4 最高温度特征 | 第117-119页 |
4.5 钻削出口区域温度对损伤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5 CFRP低损伤钻削制孔刀具和工艺技术 | 第123-154页 |
5.1 引言 | 第123页 |
5.2 “反向剪切”CFRP切削损伤抑制原理和微齿结构 | 第123-129页 |
5.2.1 “反向剪切”CFRP切削损伤抑制原理 | 第123-125页 |
5.2.2 钻削制孔刀具的“反向剪切”功能的微齿结构 | 第125-129页 |
5.3 微齿双顶角钻及加工效果 | 第129-142页 |
5.3.1 微齿结构在双顶角钻的应用 | 第129-131页 |
5.3.2 验证刀具和工件 | 第131-132页 |
5.3.3 出口区域材料动态钻削过程的观测 | 第132-136页 |
5.3.4 微齿结构对钻削制孔轴向力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5.3.5 微齿双顶角钻对制孔出口区域损伤的抑制效果 | 第139-142页 |
5.4 具有微齿结构的CFRP系列化钻削制孔刀具 | 第142-146页 |
5.5 逆向吸气冷却钻削制孔工艺 | 第146-151页 |
5.5.1 逆向吸气冷却钻削实验系统 | 第147-148页 |
5.5.2 钻削出口区域的温度特征和轴向切削力 | 第148-150页 |
5.5.3 钻削出口区域的质量 | 第150-151页 |
5.6 低损伤制孔加工技术的集成应用 | 第151-15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54-157页 |
6.1 结论 | 第154-155页 |
6.2 创新点 | 第155-156页 |
6.3 展望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69-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作者简介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