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下的工业园布局研究--以商丹工业园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4页 |
·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工业园发展前景 | 第10-11页 |
·西部大开发的提出及西部地区工业化的战略意义 | 第11-13页 |
·商洛市发展工业园区的提出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4-15页 |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8页 |
2. 相关概念 | 第18-22页 |
·工业园的相关概念 | 第18页 |
·工业园的概念 | 第18页 |
·工业园概念说明 | 第18页 |
·城市化概念 | 第18页 |
·工业园的分类 | 第18-20页 |
·以产业为标准的工业园分类 | 第18-19页 |
·以行业为标准的工业园分类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2页 |
3. 快速城市化下的工业园发展 | 第22-34页 |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工业园区发展简介 | 第22-24页 |
·世界城市化进程概述 | 第22页 |
·世界工业园区发展概况 | 第22-23页 |
·日本的工业园区发展概况 | 第23页 |
·世界工业园区分布情况以及特点 | 第23-24页 |
·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工业园的发展简介 | 第24-27页 |
·我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 第24-25页 |
·我国工业园发展概况 | 第25-26页 |
·我国工业园分布情况及特点 | 第26-27页 |
·工业园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同步发展 | 第27-32页 |
·工业园建设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 | 第27-30页 |
·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同时,也促进工业园发展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4. 快速城市化下的工业园规划研究 | 第34-62页 |
·工业园的选址及与城市关系 | 第34-39页 |
·工业园区位理论 | 第34-36页 |
·工业园区选址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工业园区位置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第37-39页 |
·工业园区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 第39-40页 |
·工业园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拓展 | 第39-40页 |
·工业园建设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 第40页 |
·工业园产业规划 | 第40-42页 |
·工业园产业规划与城市产业规划 | 第40页 |
·工业园产业规划原则 | 第40-42页 |
·工业园区用地规模预测 | 第42-44页 |
·工业园用地规模预测与城市规划关系 | 第42页 |
·工业园用地规模计算原则 | 第42页 |
·工业园用地规模预测 | 第42-44页 |
·功能布局的理论分析 | 第44-46页 |
·功能分区 | 第44-45页 |
·功能混合 | 第45-46页 |
·工业园空间布局规划 | 第46-53页 |
·工业园内部结构 | 第46-47页 |
·工业园内部功能布局与城市关系 | 第47-48页 |
·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 | 第48-49页 |
·居住用地布局要求 | 第49-50页 |
·中心区布局要求 | 第50页 |
·工业园布局形态分析 | 第50-53页 |
·工业园路网规划 | 第53-54页 |
·工业园道路与城市路网的衔接 | 第53页 |
·工业园道路系统特点 | 第53页 |
·工业园区道路系统规划 | 第53-54页 |
·工业园绿地景观规划 | 第54-58页 |
·工业园绿地景观规划要求 | 第54-56页 |
·绿地景观种类 | 第56-57页 |
·绿地景观规划布局 | 第57-58页 |
·工业园竖向规划 | 第58-60页 |
·用地竖向规划要求 | 第58-60页 |
·用地竖向规划内容 | 第60页 |
·竖向与平面布局规划 | 第60页 |
·我国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5. 商丹工业园规划研究 | 第62-78页 |
·商丹工业园发展背景分析 | 第62-65页 |
·"关中-天水"一体化 | 第62-63页 |
·商洛市城市化进程 | 第63-64页 |
·快速城市化下商丹工业园建设的意义 | 第64-65页 |
·商丹工业园布局研究 | 第65-77页 |
·商丹工业园简介 | 第65-66页 |
·商丹工业园选址规划及与商洛主城区位置关系 | 第66-67页 |
·商丹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规划 | 第67-68页 |
·商丹工业园的用地规模 | 第68-69页 |
·商丹工业园空间布局规划 | 第69-73页 |
·商丹工业园道路网规划 | 第73-75页 |
·商丹工业园绿地系统规划 | 第75-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6. 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图片目录 | 第84-86页 |
研究生其间成果 | 第86页 |